返回

諸葛亮的七宗罪

首頁
    諸葛亮這個人,雖然在N年前就離開了我們,我們也從來沒見過他的光輝形象,但我們大家都仍然感到相當的熟悉他,是不是?現在請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腦海中諸葛亮的形象,其音容笑貌、舉止言談和“豐功偉績”肯定全都是美化了的,甚至是妖化了的,是不是?為什麼會這樣呢?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的功勞。

     在這種背景下,我寫下的本文題目,恐怕看到的人打心底裡就不高興起來——諸葛孔明何等的偉大、光榮和正确!豈是你等小人能夠誣蔑的。

    但我要說,諸位,請先别忙不高興,聽我提兩個小問題吧:諸葛亮制造過木牛流馬沒有?他真的草船借箭為吳軍充實過武器庫?你肯定會說:有呀,是呀,他不是讓木牛流馬幫他運送過軍糧嗎?他不是跟魯肅一起在船上品酒夜話,借得曹軍的十萬支弓箭嗎? 雖然你會很傷心,但我還是要清楚明白的告訴你客觀曆史的真相:經曆史學家的考證,諸葛亮他根本就沒有制造過木牛流馬;經現代科學知識的驗算,也已經證明,如果諸葛亮的草船真的借成了曹軍的十萬支箭,由于嚴重超載,那麼他與草船将毫無疑問地沉入茫茫的江中。

     好啦,既然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下面就請諸位“諸葛亮迷”睜大雙眼認真看看我骨頭中挑雞蛋似的炮制出的《諸葛亮的七宗罪》吧,就算你有心髒病或者高血壓,這回我也用不着再擔心了。

     第一宗罪:嫉賢妒能,造成蜀國人才後繼乏人。

     俗語有雲:“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說的正是蜀中人才難繼的局面。

    作為主導蜀漢政權的諸葛亮、劉備集團中的頭号士大夫,對造成這-可悲複可憐的局面,是難辭其咎的。

     在首次北伐中,諸葛亮拒絕了魏延帶兵五千出子午谷奔襲長安這一出敵不意、攻敵不備而進行奇襲的好建議,就是因為他嫉賢妒能的心理在作怪,而不是什麼謹慎不謹慎的問題。

    五千人的軍隊,一點也不算多,就算失敗了,損失了,也不過是九牛一毛的事。

    打仗嘛,那能不冒險的呢?如果采用魏延的戰略戰術,萬一不幸真的成功了呢?這正是他所擔心的。

    如果給魏延這樣能征善戰的刺頭兒真的搶了頭功,那麼他諸葛丞相的臉面往哪裡擱呀?他怎麼能讓他從沒正眼兒瞧過的魏延去獲得成功呢。

    在這種變态心理的作用下,魏延的忍辱負重,被諸葛亮看成是軟弱可欺,時不時就以要砍他的頭來對他發出生命威懾,一直對他毫不客氣的進行擠壓。

    作為托孤重臣之一的李嚴,也沒能逃出諸葛亮嫉賢妒能的手掌心,被諸葛亮以種種借口遠放都城成都之外數十年。

    其嫉賢妒能的紅眼病症狀,實在令人難以意想得到。

     對于後主阿鬥,諸葛亮提出在他離開成都進行北伐時,“要後主‘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的人選,無一例外的全部是荊楚集團的骨幹,東州和益州人士一個也沒出現。

    尤其是李嚴,作為這樣一個和諸葛亮并列、‘統内外軍事’、官拜尚書令的托孤重臣,在北伐這件關乎國計民生的軍國大事上未能有一點說話的機會。

    而在諸葛亮不在成都的情況下,也理應是由他來主持朝政的,然而在諸葛亮要求北伐、安排北伐之後朝中主持工作人選的《出師表》的表章中,連提都沒提他,不管從那個角度而言,這都是不正常的。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第二宗罪:剛愎自用,為了扶持親信,甚至不惜犧牲國家利益。

     在首次選拔北伐先鋒人選的問題上,諸葛亮充分表現出了他性格當中剛愎自用、用人不當的一面。

     “建興六年春,首場由諸葛亮籌劃已久的北伐終于開始。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諸葛亮深谙兵法,難道他會對首戰掉以輕心?趙雲、魏延、王平等将領,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完全有能力守好像街亭這樣的軍事重地,但他為了給馬谡邁上政壇累積政治資本,非要讓專攻謀略學、缺乏獨立帶兵的作戰經曆的馬谡去守至關重要的街亭。

    他的本意是讓馬谡立功,然後再以此為借口馬上将他提拔到更重要的崗位上。

     諸葛亮親自提拔與之“過往甚密,又長期處于權利中心、熟知蜀漢軍政事宜和局勢的謀士”(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和親信——馬谡——作先鋒大将。

    由于“馬谡嚴重缺乏實戰經驗,結果導緻諸葛亮所統帥的數路大軍,被曹魏五大名将之一張郃,輕易于街亭一帶先後逐個擊破,從而使蜀漢政權這場由諸葛亮策劃的首次北伐不但整個無功而返,而且還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摘抄自汗青寫的《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首次北伐失利,“完全是源自于諸葛亮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