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諸葛亮為何不去投效強大的曹操

首頁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受贊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

    從三國時期至今,雖曆經1700多年,他仍為世人稱頌,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其實,曆史上的諸葛亮并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料事如神、完美無缺。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也是極具探索價值的曆史事件。

    比如:明明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曆史的真相是什麼呢?諸葛亮為什麼不投效曹操和孫權,而唯獨看中了走投無路的劉備?“坐在小車上、手搖鵝毛扇”,這是我們熟悉的諸葛亮的标準形象,他當年真是這樣的嗎?據說著名的《隆中對》戰略一開始就隐藏着緻命的設計缺陷…… 諸葛亮,琅邪國陽都縣(今屬山東沂南)人,從17歲起開始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過着一種半耕半讀的生活。

    他一方面博覽群書、勤于思考,一方面拜師訪友、廣泛地與社會接觸。

    經過十年的艱苦磨砺,逐漸成為一名志向遠大、學識淵博、關注社會、見解獨到的青年才俊。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隆中時經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領樂毅,對此,鄰居們都一笑了之。

    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諸葛亮确實是一位天才。

     有這種眼光的還有兩位長者——龐德公和司馬徽。

    這兩位都是諸葛亮的老師,也是當時名震荊州的學術領袖。

    他們的學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兩位大師最欣賞的還是諸葛亮,稱他為“卧龍”。

     古往今來,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效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

    在實力上,他統一了北方,兵多将廣、錢糧充足。

    在個人能力上,他堪稱雄才大略,當時的政治家無人與他相比。

    特别是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賢若渴,三次頒布“求賢令”,廣納天下賢才。

    對此,天下讀書人無人不知。

     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諸葛亮這個人,史書上沒有記載。

    但是諸葛亮對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曆史上的曹操是一個有着雙重面孔的人,性格很複雜。

    起初,他有匡扶漢室的志向與抱負,後來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終做到了這一點。

    曹操在看到民衆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時,他會傷心落淚,并出台政策招撫流民,恢複生産、安定社會。

    但是他也會因為父親之死而遷怒他人,大肆屠殺幾十萬無辜百姓。

    對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連襪子也來不及穿就跑出去歡迎人才來訪,也會因一些小事而翻臉無情,殺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諸葛亮對曹操這樣的人是絕對不會喜歡的。

     諸葛亮雖然不會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慮過孫權。

    孫權文韬武略,膽識過人,不愧為一代豪傑。

    他據有江東,兵精而糧足。

    孫權愛惜人才,而且也與手下人相處得很好。

    另外,諸葛亮的大哥諸葛謹在孫權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攜,諸葛亮在東吳應該是很有前途的。

     但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孫權呢?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

    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

    所以我不能留下。

    ”這是諸葛亮已經投靠劉備以後的事。

     在今天隆中的半山腰上,有一處涼亭,名叫“抱膝亭”。

    史書記載,由于尚未發現值得輔佐的明主,諸葛亮一直顯得很茫然,每當早晨和傍晚,他都獨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抱膝長嘯。

     當這位讀書人倍感苦悶的時候,後來那個最賞識他、最可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