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諸葛亮為何不去投效強大的曹操

首頁
    以發揮他才智的人——劉備,其實就在距離隆中不遠的新野縣城裡。

    當時,他也苦悶極了。

     劉備一生也極其坎坷。

    起初,他在家鄉起兵參與了鎮壓黃巾起義,後來又卷入諸侯混戰,幾十年東征西讨,憑着講感情、夠朋友和自己的那點謀略才一步步成長壯大起來,拉起了一支隊伍。

    但他沒有聰明的謀士輔佐,所以隻能時而投靠陶謙,時而聯合呂布,時而歸順曹操,時而依附袁紹,始終被人利用來利用去,跑了大半輩子,也沒跑出個名堂來,一直沒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地盤。

    大約8年前,劉備走投無路時,才跑到荊州投靠劉表。

     劉表把劉備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線替自己守住大門,扮演“炮灰”的角色。

    幸運的是,在劉備鎮守新野的幾年裡,曹操忙着在北方東征西讨,幾乎無暇收拾劉表。

    所以劉備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建安十二年,劉備認識了司馬徽和徐庶,這兩人向他極力推薦諸葛亮,并稱贊諸葛亮是“卧龍”。

    很快,劉備就親自去拜訪一位年僅27歲、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諸葛亮。

    于是就有了千古傳頌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這就是劉備的過人之處。

    劉備在諸侯中被人稱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軍隊,有多大地盤,而是他對朋友很誠懇、很講信義,即使對一般的人也很有禮數,另外對老百姓也很仁慈。

    所以,在天下動蕩的那個年代裡,很多人願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由于有這種号召力,當時的諸侯,包括曹操和袁紹在内的幾乎所有人都很重視劉備,很願意與他結盟。

    當然,劉備去拜訪諸葛亮,能“三顧茅廬”,主要原因還是他急需人才。

    但劉備作為一個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軍,肯屈尊拜訪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向他請教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問題,這就足以讓諸葛亮感動了。

     關于“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足足花了近兩個章節的篇幅來描寫劉備與諸葛亮的會見,但在權威的曆史書《三國志》中,上述内容都沒有記載,關于這一段,書中隻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有一番外貌描述,說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除此之外,小說還在别的章節中提到:諸葛亮執掌劉備軍隊後,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輛四輪小車。

     《三國演義》的這種描述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今天我們看到的諸葛亮形象幾乎都來源于此。

    然而,生活在明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距離三國時期已有1000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據呢? 晉朝的裴啟在他所寫的一本名叫《語林》的書中,記載了諸葛亮外貌。

    書中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司馬懿曾經派人偷偷地觀察過諸葛亮。

    那人報告說,諸葛亮坐一輛未加裝飾的小車,頭戴葛布做的頭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

    司馬懿聽後長歎一聲,說:“諸葛亮真名士也!”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文獻中對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記載。

    它可能就是羅貫中塑造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據。

     據學者研究,在東漢末年和魏晉時期,名士們非常盛行戴各種各樣的頭巾。

    所以,說諸葛亮頭戴葛巾、綸巾應該都沒有錯。

     羽扇是用鳥的羽毛做的扇子。

    東漢末年盛行于江東,除了諸葛亮之外,當時,手裡整天拿着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鶴氅原本是一種用白鶴等鳥的羽毛制作的、價格昂貴的外套。

    後來泛指那些衣袖寬大、穿着飄逸的外套。

    這種服飾在魏晉時期确實非常流行。

     至于四輪車,則是羅貫中的藝術加工。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車,是一種由一匹馬拉的兩輪車,而不是《三國演義》中讓人推着走的四輪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