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諸葛亮和李嚴的關系

首頁
    讀《三國志李嚴傳》,李嚴的事迹基本上是清晰的。

    早先的且不談,即從李嚴詣永安談起。

     章武二年,劉備兵敗回川,招李嚴赴永安,拜為尚書令。

    (其意很明顯,是加強永安的兵力防吳。

    雖然兵敗後不久,孫權就派信使談和,和劉備達成協議。

    但雙方都還是權宜之計,不得不防。

    )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托孤。

    “以嚴為中都護,統内外軍事,留鎮永安。

    ”(此句統内外軍事争論最多,事關李嚴的軍權問題。

    但也須關注留鎮永安一句,那就還是防吳。

    所謂的内外軍事,當指永安一帶的内外軍事。

    因為劉備再糊塗也不可能把成都諸葛亮的兵,漢中魏延的兵以及其它地區的兵,都一股腦交給李嚴管。

    如果像有些論者所言,劉備連諸葛亮都信不過,怎能信得過後歸附的李嚴?)同年,改元建興,李嚴被封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這次蜀國普遍的升官潮中,廖立的意見最大,認為沒有受到重視。

    而後來諸葛亮的清算廖立的表文中提到,此時李嚴的地位仍不過是将軍一級,還沒有進升到“卿”的地步,地位還是比較低的。

    )建興四年,李嚴官職變為前将軍。

    因為諸葛亮要出師漢中,李嚴的職責有所變動,就是所謂的“知後事”,負責後方防務。

    所以他移屯于江州,而令陳到守永安,但陳到仍受李嚴統轄。

     (在以上這幾年中,諸葛亮和李嚴的關系是很好的。

    諸葛亮誇獎李嚴辦事有能力有效率,是“部分如流,趨舍罔滞。

    ”李嚴則因為責任重大,想拉回孟達做助手。

    諸葛亮、李嚴與孟達分别通信,來往頻繁。

    李嚴為了擁護諸葛亮,曾提出給諸葛亮加九錫。

    )建興八年,李嚴官升骠騎将軍。

     (這段時間,李嚴與諸葛亮出現了分歧。

    正如後來諸葛亮所說,李嚴“所在治家,尚為小惠,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

    ”我們看其它記載可以得知,李嚴這幾年在江州,建設方面搞得很好,修築了江州大城。

    轄區百姓也深受其福,是很有成就的。

    諸葛亮的“尚為小惠”之語,其實是清算時的委婉之語,一如今日之“曾做過有益的工作”。

    但李嚴有了成績和功勞之後,自己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所以便幹了一件以五郡求立巴州的事,給自己讨巴州刺史的官。

    縱觀三國時,分郡的極多,合郡為州的極少,其原因是大的割據政權避免在内部形成新的小割據,所以郡越分越小。

    巴郡一帶就曾經分過幾次郡,而因此地是古代的巴國,傳統上自然一體,所以當地人一直有合郡為州的願望。

    李嚴此舉,事實上頗順民意,而對蜀國的大局不利。

    諸葛亮堅決反對,因此和李嚴有了隔閡。

    )建興八年,因為魏國要大舉進入漢中,諸葛亮調李嚴率二萬兵入漢中增援。

    李嚴不肯離開根據地江州,再三推诿,并且提出要給自己開府辟官屬。

    諸葛亮無奈,便使李嚴的兒子李豐繼承江州的職位,李嚴方才肯來漢中。

    (這裡頭有幾點必須注意。

    其一是可以看出李嚴統轄的兵力,除江州留守一部分之外,李嚴赴漢中帶了兩萬人,則李嚴在建興年間所轄兵力在兩至三萬,甚至更多。

    蜀漢的兵力一共也就十萬多一些,李嚴統轄乃近三分之一,那麼許多論者提及的諸葛亮奪李嚴兵權的事可以不攻自破。

    其二,李嚴鎮守江州一帶的主要任務是防吳,而建興七年孫權稱帝,蜀漢遣使祝賀,雙方交分天下,進入一個新的聯盟合作時期,則李嚴駐大軍防吳的意義便失去,所以諸葛亮會想到調李嚴赴漢中,同力對付魏國。

    從李嚴自己的權力來說,去漢中不如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