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又從孫權手中借來了南郡的南部,不久又入蜀占有了益州,初步實現了跨有荊益的目标。
表面上看隆中方略前景大好,實則不然:其一劉備隻是占據了荊州的一部分,而且又是較偏遠落後的地區,能以發展。
曹操還占據着荊州北部,全力經營襄樊二城,使中原腹地有了屏障,兵發宛洛的設想已經很難實現。
孫權的勢力也已深入荊州,周瑜還“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将軍據襄陽以嘁曹,北方可圖也”,把益州也列為了目标。
與劉備集團的打算大相抵觸,沖突已是早晚的事。
當時荊州的局勢正如龐統所言:“荊州荒殘,人物殚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其二按原先的設想,據有荊益當在聯孫拒曹之前。
劉備一方在結盟之前多有謀奪荊州之舉,卻未聞與孫權一方有所接觸,顯然此前聯孫拒曹僅僅是一種構想,隻有當曹操對雙方的威脅變成現實以後才有結盟的需要。
而現在先有了聯孫拒曹,後才有據有荊益,實際是隆中方略執行過程中出現了秩序上的混亂。
這對于一個缜密的戰略體系來說是緻命的。
其所帶來的一個後果是失去了在孫劉同盟中的主導地位。
因為在占有荊州的情況下與孫權結盟,可以憑借地理上的優勢,對孫權一方實施威懾,取得在連盟中的主導地位。
而今孫權勢力已經深入荊州,使劉備面對一個強大的争奪對手,更遑論在聯盟中的主導權問題了。
其三在聯孫拒曹的過程中劉備已經直接卷入了激烈的紛争中。
雖然赤壁一戰打敗了曹操,卻形成了三方鼎立的局面。
劉備已不可能作壁上觀,等收漁翁之利了。
執行隆中方略的外部環境徹底消失。
因此,赤壁之戰後出現的好局面,并不代表隆中方略的命運出現了轉機。
不久其内部矛盾就暴露了出來,使它一步步走向了失敗。
當時,劉備集團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處理據有荊益與聯孫拒曹的矛盾。
而據有荊益和聯孫拒曹都是隆中方略的内在規定。
這就出現一個令劉備集團極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據有荊益是整個隆中方略的基礎,也是劉備事業的基礎,劉備一方自然要全力實現這一目标;另一方面,強敵曹操未除,劉備一方還有生存危機,這就要求不能破壞與孫權的聯盟關系。
因此無論是關羽,劉備在荊州問題上的強硬立場,還是諸葛亮、趙雲等人的主張忍讓,實際上都沒有脫離隆中方略的内在規定。
這實際上是隆中方略自身的矛盾所導緻。
最後,這種局面由孫權偷襲荊州和吳蜀夷陵之戰解決了。
夷陵之戰以後,劉備病死白帝,諸葛亮掌握了大權。
他完全放棄了荊州的争奪,轉而全力經營益州,同時苦心修複與孫權的同盟,力求從隴西秦地尋找北伐的突破口。
放棄了荊州,也就抛開了與孫權的矛盾,雙方至少在表面上維持了同盟關系,這對于蜀漢的生存至關重要。
從隴西秦地尋找突破口也比較現實。
但同時隆中方略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虎吞天下的氣魄。
其智慧之所結都在于跨有荊益,待機北伐,也破滅了。
所剩的聯吳拒魏,從隴西秦地尋找北伐突破,不過是原隆中方略的殘篇斷肢。
其整體價值大打折扣,雖能維持一個天下三分的局面,卻已不能承載統一天下的重任。
後來由于國力在不斷的戰争中耗盡,加之諸葛亮死後治蜀乏才,蜀漢政權敗亡。
隆中方略也就徹底失敗。
所以說,隆中方略一付諸實施,就一步一步走向了失敗。
值得注意的是聯孫拒曹這一策略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很長時期内維持了一個天下三分的局面,從總體上延緩了隆中方略失敗的曆程,但它不可能挽回其失敗的命運。
四總括全文,本文的基本觀點為:諸葛亮隆中方略思想的形成過程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其開始隐居的公元197年到官渡之戰發生的公元200年,這是跨有荊益思想的形成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從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這是聯孫拒曹思想的形成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以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草廬為标志,明确劉備為隆中方略的執行主體,這是隆中方略的完成階段。
隆中方思想的形成曆程決定了隆中方略的最終命運:官渡之戰以後,隆中方略的主體思想跨有荊益,待機北伐即已喪失了現實意義,決定了隆中方略失敗的命運;針對官渡之戰後的新局面,而提出的聯孫拒曹的構想,延緩了隆中方略的失敗,但它不能根本挽回隆中方略失敗的命運;明确劉備為隆中方略的執行主體後,一些原先隐藏着的矛盾顯露了出來,增加了隆中方略的敗因。
總之,隆中方略還未付諸實施,就已經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