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諸葛亮隆中對之重新解讀

首頁
    段:第一階段,在官渡之戰之前,隆中方略的基本思想形成第二階段,在官渡之戰之後到三顧草廬之前,根據官渡之戰後出現的新情況,第三階段,三顧草廬二隆中方略的形成過程,特别是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兩大轉變,在隆中方略思想體系中形成積累了新的矛盾或是激化暴露了一些原本隐藏着的矛盾。

    最終,導緻了整個隆中方略體系的失敗。

    官渡之戰是當時最有可能出現隆中方略中所設想的天下有變的事件,此後曹操逐漸統一了北方,而且直接威脅到了荊州的安全,荊州已經不可能作壁上觀,等待有利于自己的時機了。

    原些所設想的據有荊益暗自坐大,以待天下有變的思想實際已經喪失了現實意義,隆中方略失敗的命遇在此即已注定。

     面對曹操的威脅和江東孫權統治的鞏固,提出聯孫拒曹構想,無疑是很現實的,也是很自然的一着。

    表面上看,聯孫拒曹成了近期策略,而跨有荊益待機北伐則成了遠景策略,兩者似乎渾然一體。

    實際上,他們是不相容。

     其一:跨有荊益,待機北伐,貌似消極實含有虎吞天下的氣魄,它所謀劃的地域範圍涉及整個天下。

    而聯孫拒曹則基本上是一個保守的,隻求天下三分的策略:既然不可與曹操争鋒,又不可以圖孫權,實際上已經将自己限制在了荊益這一狹小的地域之内。

    較之前者是一大退縮。

     其二:跨有荊益與聯孫拒曹之間具有難以協調的矛盾。

    荊州位于長江中遊,對于下遊的江東有建瓴之勢。

    孫權要想鞏固江東,非奪取荊州不可。

    實際上早在孫策過江東之初,張紘就為其謀桓文之業雲:“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讐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于桓文。

    ”到孫權時更有魯肅為其謀帝王之業雲:“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無自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之極據而有之。

    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可見,荊州是孫權集團對外擴張的主要目标之一。

    雙方在此問題上是極難有共同點的,也就很難真誠地合作抗擊曹操。

    既要與孫權戮力拒曹,又要維護荊州的切身利益,這是隆中方略體系中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

    劉備三顧草廬後,隆中方略的執行主體由虛像變成了現實的人。

    這就使一些原本隐藏着的矛盾暴露了出來。

     首要的問題即如何奪取荊州。

    應該說諸葛亮此前對于這一問題是不可能考慮得很清楚的。

    因為:其一隆中方略的根本着眼點在于占據荊州以後,如何采取行動統一天下,而如何奪取荊州不是考慮的重點;其二隆中方略的執行主體長期處于虛置狀态,由于不明了未來執行主體的具體主觀條件如何,缺乏制定一個具體的奪取荊州的策略所需的依據。

     三顧草廬之後,劉備成為隆中方略的執行主體。

    如何奪取荊州成了一個現實的問題。

    應該說這是一個難題。

    劉備以一個外人寄寓荊州,在當地沒有深厚的根基,而劉表對其又“疑其心,陰禦之”,隻讓他去守荊州的北大門,而不加以信用;外部孫權集團一直企圖奪取荊州,難免二者間的沖突,而曹操大軍又随時可能南下,想要從容奪取荊州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此後還有一個鞏固統治的問題。

     綜上所述,隆中方略早在官渡之戰後不久,就已經不适應當時的曆史形勢了。

    這就決定了它失敗的命運。

    雖然有聯孫拒曹這一适應當時曆史變化的思想的提出,但這最多隻能保住荊州不至覆滅,拼得一個天下三分的局面,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挽救隆中方略失敗的命運,也不可能籍此實現天下的統一。

    明确劉備為隆中方略的執行主體後,一些原本隐藏着的矛盾暴露了出來,增加了敗因。

     三為了進一步說明文中第二部分的觀點,我們可以看一下隆中方略的執行過程: 三顧之後隆中方略就開始付諸實施了。

    第一步自然是奪取荊州,主要有兩個手段:其一劉備在樊城建議劉表:“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録以益衆”,增加了自己的部衆;其二利用劉表在立繼承人上的失誤,拉攏了其長子劉琦,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赤壁之戰中,劉琦的部下占了劉備總兵力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劉琦是一面旗幟,以他為幌子,戰後劉備迅速平定了荊州的大片土地。

     不久曹軍南下,劉備奪取荊州的過程被打斷。

    再共同的敵人面前,孫劉雙方幾乎是火線結盟,在赤壁一戰擊敗曹操。

    三方分割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郡和南郡的北部;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劉備則擁有武陵,零陵,長沙和桂陽四郡。

    劉備在戰後獲得了荊州的大部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