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諸葛亮忠于蜀漢說再認識(諸葛亮為何不篡位)

首頁
    劉備白帝托孤,對諸葛亮曰,若其子劉禅“不才,君可自取”(《蜀書·諸葛亮傳》),古人論此,多贊其君臣肝膽相照,并取魚水之喻相印證。

    但也有人認為此乃劉備“詭僞之辭”(《蜀書·諸葛亮傳》注引孫盛曰),對諸葛亮心存猜忌,故以“自取”試探之。

    田餘慶先生對這二種截然相反的看法皆不以為然,在其《蜀史四題——劉備托孤語》一文中作出了新的诠釋。

    田先生的見解是否有道理,本人暫且不作評論,我以為劉備托孤之語,是真心,還是假意,抑或是另有打算,今已無從考證,誠然是千古之謎。

    現在要檢讨的問題,不是劉備要不要諸葛亮當皇帝,而是諸葛亮自己想不想再上一個台階,由宰相登上龍椅。

    這個問題古今從未有人作過思考。

    正如田餘慶先生所說:“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從來沒有人懷疑過。

    ”[2](P226)之所以沒有人懷疑過,無非是經過曆代文人及小說家的渲染,諸葛亮已經被衍化成“聖人”,成了鞠躬盡瘁、忠貞冠世的典範。

    曆史學家受其影響,大概也會感到這是古史中的一大禁區,輕易不敢染指。

    要把諸葛亮從聖壇上請下來,我想很有必要對這一最棘手的問題作一番探讨。

     其實,諸葛亮執政時并沒有被時人視為事君以禮、謀國以忠的圭臬。

    反之,蜀漢政權中,李嚴、廖立、來敏、魏延等人對諸葛亮專政攬權頗多微詞,諸葛亮在世時,迫于其權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然而,諸葛亮甫卒,丞相參軍、安漢将軍李邈即上書後主劉禅,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

    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

    今亮殒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蜀書·楊戲傳》注引《華陽國志》) 所謂“狼顧”,《晉書·宣帝紀》雲:“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

    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可見,所謂“狼顧”相,即是具有“非人臣”之相。

    李邈直指諸葛亮同司馬懿一樣亦具“狼顧”相,意謂其久後必篡奪劉氏天下,自己當皇帝。

    至于“虎視”,《後漢書·班固傳》所收《西都賦》内有“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句,李賢注曰:“龍興虎視,喻盛強也。

    ”班固的實際意思是:盡管周、秦都很“盛強”,但是,周以“龍興”,取天下以“德”秦卻是“虎視”,取天下以“武”。

    李邈用此典故,即暗示諸葛亮“身杖強兵”,與秦的“虎視”相同。

    《左傳·昭公十一年》曰:“五大不在邊,五細不在庭。

    ”孔穎達《疏》引賈逵說:“五大,謂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累世正卿。

    ”這五種人有權有勢,居邊則易反叛,故雲:“五大不在邊。

    ”李邈認為諸葛亮屬于五種人之一,讓其率兵居邊,必危及蜀漢朝廷。

    不僅如此,李邈還直接将諸葛亮比作欲危漢室的呂祿、霍禹。

     對李邈的上疏如何看?如果要維護諸葛亮的崇高形象,盡可以把李邈的上疏看成是污蔑、攻讦諸葛亮的诽謗之辭但若冷靜客觀地仔細分析,即可發現李邈之言并非無中生有,空穴來風。

    我以為真正具有“狼顧”相的人是不存在的,司馬懿、諸葛亮之所以被時人看成有“狼顧”相,無非是懷疑他們有篡位的野心。

    蜀漢政權中不僅李邈有此看法,甚至連尚書令李嚴亦猜忌諸葛亮有不臣之心。

    《三國志·蜀書·李嚴傳》注引《諸葛亮集》雲:“(李)嚴與(諸葛)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九錫為何物?“據《後漢書》章懷注,謂九錫本出于緯書禮含文嘉: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每朝禅代之前,必先有九錫文,總叙其人之功績,進爵封國,賜以殊禮。

    ”(卷7“九錫文”)稽考于史,九錫之禮規格極高,非一般人臣所能享受。

    如九錫中的虎贲乃天子之衛士,“天子卒曰虎贲”(《晉世家》注引《集解》賈逵曰)。

    斧钺金戚皆屬天子之鹵簿。

    秬鬯為天子祭祀上帝、神靈時所用之酒,《禮記·表記》雲:“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

    ”九錫中又有“納陛”。

    “納,内也,謂鑿殿基際為陛,不使露也。

    師古曰:尊者不欲露而升陛。

    ”(《王莽傳上》注引孟康曰)蔡邕所撰《獨斷》卷上載:“陛,階也,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于陛側,以戒不虞。

    ”後引申其義,稱天子為陛下,所以權臣即可由受“納陛”而後晉升陛下。

    由此可見,誰受了九錫,誰就具備了“假皇帝”的資格,為将來當“真皇帝”鋪平道路。

    自王莽始,權臣易代,奪取帝位,必先封王,加九錫,然後再龍袍加身,登上九五。

    漢末,曹操欲加九錫,受漢禅,遭到心腹荀彧的堅決反對,“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卷7“三國之主用人各不同”)。

    王夫之對荀彧之死發表看法:夫九錫之議興,而劉氏之宗社已淪。

    當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