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結交他們,主要是仰慕他們的學問和品行。
諸葛亮的小姊還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山民。
相反,對在荊州位居要職的劉表、蒯越諸葛亮大姐婆家的頭面人物、蔡瑁,諸葛亮跟他們則很疏遠,史書中也未曾提到諸葛亮跟他們有什麼交往。
如若諸葛亮擇婦是為了入仕做官,恐怕不用劉備去請,他早就在劉表手下當差了。
要說諸葛亮的婚姻和親戚關系對個人成長有什麼好處,主要是對于提高他的名聲有利。
而這種名聲,同諸葛亮本人的才智是一緻的,不是那個人為他造勢所造出來的。
諸葛不屬哪家諸葛亮二十七歲出山,輔助劉備創基立業,其後又殚精竭慮操勞國事,把小小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并一再北伐曹魏,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息奮鬥,直至五十四歲時因操勞過度病故軍營,在治軍理政、處世為人等各方面都給後世樹立了難得的典範。
于是,大家都以能攀上諸葛亮為榮,查祖籍、查姓氏、查出生地和落腳地,争相宣稱諸葛亮是屬于他們的。
最有理由說諸葛亮是他們那方人的,自然是山東人。
因為諸葛亮本傳明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
琅邪是漢代的王國名,其政區地位與郡相同。
故琅邪國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到諸城一帶。
陽都是琅邪國下面的一個縣,今屬山東沂南縣。
陽都故城遺址,就在今沂南縣南磚埠鄉的黃疃莊,那裡立有“陽都故城”的石碑。
本來,說諸葛亮是山東人有史可據,然而山東人對諸葛亮到底是山東的哪一方人仍有争議。
諸城人說,諸葛亮是他們那裡人,因為在諸葛亮兄長諸葛瑾的傳裡,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韋昭的《吳書》說:“其先葛氏,本琅邪諸縣人,後徙陽都。
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
”按《吳書》的記載,諸葛家族本姓葛,原籍諸縣即今諸城,徙到陽都後為有别于當地的葛姓,陽都人便稱他們為“諸葛氏”。
這是諸城人說諸葛亮老家在諸城的理由,也有史可據。
除了諸城人有争議外,臨沂人、沂水人也有争議。
一些書籍包括工具書對諸葛亮故裡的說法也不一。
有的說是在沂水縣,有的說是在沂南縣,有的說是在臨沂市。
這三地的争議主要是行政區劃的變更所緻。
在1961年前,陽都故城遺址在沂水,1961年後,劃到了沂南。
臨沂曾是沂州府的治所,陽都縣原屬沂州,所以臨沂人說諸葛亮是他們那裡人也有理由。
當山東人相互争論之時,河南人采取查姓氏起源的辦法,考證出諸葛亮的祖先是河南人。
在《中國姓氏尋根》這本書裡,對葛氏的根一直追溯到遠古時能歌善舞的中原部落葛天氏,葛天氏部落的後人就姓葛。
夏朝時,在河南東部還有個葛國,其國君為葛伯,這葛伯的子孫也姓葛,而諸葛氏就是從葛氏演變而來的。
我們湖北人也參加過這場争論,主要是跟河南人。
河南人說諸葛亮是河南南陽人,他十年耕讀的地方就在南陽,這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己說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裴松之所引《漢晉春秋》也說:諸葛亮“家于南陽之鄧縣”。
襄陽人說:《漢晉春秋》說到諸葛亮的家還有一句話:“在襄陽城西二十裡。
”襄陽人指出,鄧縣在北周時已撤消,漢代的鄧縣隆中早已歸屬襄陽,并以晉代就在隆中建有武侯祠為證,認定諸葛亮是襄陽人。
這場官司打了很久,後來清代襄陽人顧嘉衡去南陽做了知府,為平息這場争端專門題了一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這位知府的話是有道理的,如果要辨起來,襄陽人南陽人都應該知道,漢末的襄陽、南陽都屬于荊州。
襄陽是荊州南郡的一個縣,南陽是荊州的一個郡,諸葛亮不論是襄陽人還是南陽人,都是屬于荊州的。
從公元194年諸葛亮十四歲上随叔父到荊州,到公元214年三十四歲時離荊入川協助劉備攻取成都,諸葛亮在荊州共有20年之久。
赤壁之戰後他督理荊州的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屯臨丞今湖南衡陽市。
劉備借到荊州後他轉到南郡江陵,與關羽等一起守荊州。
除荊州外,他在益州也有20年。
荊州是他的成長之根、創業之基;益州是他的治國之所。
荊州、益州成都都是諸葛亮的第二故鄉。
按照我們中國人以出生地定籍貫的慣例,諸葛亮的原籍應是山東,他是山東人無疑。
襄陽或南陽,荊州和成都等,都是諸葛亮居住地,講籍貫不必去争。
有人說,諸葛亮是大家都喜歡的人,讓他多兼幾個省籍,有什麼不好﹖古希臘的大詩人荷馬,不是曾有七個國家聲稱是它們的公民嗎﹖我們說,諸葛孔明作為中華民族一位不可多得的先賢,他不是屬于哪一家的,而是屬于我們全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