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的有上千之多。
諸葛亮結交了一些年輕的外籍知識分子。
史書上有記載的如博陵今河北蠡縣的崔州平漢末名士崔烈的小兒子,颍川今河南禹縣的徐元直名庶、石廣元名韬,汝南今河南平輿縣的孟公威名建等。
他和這些朋友常在一起交流學問,談古論今,相互砥砺。
他拜的老師主要有龐德公、司馬徽。
龐德公是當地很有聲望的大名士,不願做官,在襄陽城外耕種自食。
他的學問深,見識廣,不少有才幹的人經常去拜訪他,聽他對時局的分析、見解。
諸葛亮也經常去登門求教,而且每次都是“獨拜床下”,非常恭敬。
龐德公很器重諸葛亮,認為諸葛亮是個有抱負的青年,将來必定能幹出一番事業來,稱諸葛亮為“卧龍”,就是把諸葛亮比喻為“隐居”的俊傑。
當然這隻是個比喻,不是講孔明真正在隐居。
司馬徽是北方士人,老家在颍川郡,避亂流寓荊州。
他對經學、史學都有很深的研究,一些遠方青年慕名随他到荊州求學。
諸葛亮也常去拜訪求教。
諸葛亮結交士林,既增進了學問,又擴大了名聲,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就是由司馬徽和徐庶推薦的。
諸葛亮一方面通過讀書、交友、拜師,增長學識和才幹,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一方面留心時事,觀察時局變化,注重聯系實際,做到學以緻用。
這樣年複一年積累,逐漸走向成熟,為出山登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見,隆中十年,是諸葛亮成長為一個有志向、有見識、有才幹的知識分子的關鍵。
他著名的《隆中對》,就是這方面最好的說明。
這十年,不是隐居式的十年,而是不斷磨砺自己、不斷成長的十年。
當初的荊州之地,孕育了這個千載令人崇敬的英傑。
擇婦不為高攀諸葛亮在隆中期間,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娶了一位妻室。
據說長得不好看,是位醜女。
諸葛亮為什麼要娶她﹖據說是為了高攀。
這兩個“據說”實際都不是那麼回事。
說這位女子長得醜,是諸葛亮嶽父黃承彥自己說的。
當時黃承彥這樣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
”(見《襄陽記》)。
黃老先生知道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長得挺帥,也知道諸葛亮很有才學和志向,是個有為的青年,很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于是親自提親。
他說自己的女兒長得醜,不過是一種自謙的說法。
如果确實長得很醜,相信黃承彥是不會開這個口的。
傳說黃氏長得醜,還可能跟當地一些女子心态上的“同行相嫉”有關。
她們大概對相貌不算出衆的黃氏嫁了個有才有貌的小夥子很不服氣,于是謠傳四起,把黃氏說得奇醜無比,鄉裡之間于是也就出現了“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的民諺。
我們相信諸葛夫人長得并不難看,隻是不像孫策、周瑜的大喬、小喬那麼漂亮罷了。
諸葛亮擇婦重才而不重貌,所以黃承彥特地講到“才堪相配”,諸葛亮一聽立即答應。
“娶妻勿過美”是前人的一句古訓,諸葛亮志在事業,尋求的是個賢内助而不是美嬌娘。
黃氏過門後兩人相敬相愛,盡管20多年沒有生育,諸葛亮也沒有半點嫌棄。
傳說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有他妻子的一份功勞。
黃氏曾發明了用木制人磨面,諸葛亮根據木制機器磨面技術的原理,創造了木牛、流馬。
這個傳說是對諸葛亮娶黃氏的一種肯定。
說諸葛亮娶黃氏是高攀門弟,在于黃承彥是沔南名士,在當地很有影響,而且黃承彥跟荊州刺史劉表有很近的親戚關系。
劉表的繼妻是荊州大族蔡瑁的姐姐,黃承彥的妻子也是蔡瑁的姐姐。
劉表和黃承彥都是蔡瑁的姐夫。
諸葛亮與黃氏結親,跟劉表、蔡瑁都攀上了親戚關系。
于是就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娶一位醜女為妻,“在于諸葛亮看重的不是其女而是其父,是利用婚姻作為踏入仕途的一塊‘敲門磚’。
”持此論者還認為:諸葛亮當時是個沒有門第後台客居荊州的青年,盡管有才能但要想踏上仕途是很難的,娶黃氏與荊州最高長官和最大家族同時都搭上親戚關系,“實在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這種看法按常情講似乎有些道理,但拿到諸葛亮身上就不對了,完全是一種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猜想。
諸葛亮有志于仕途,以期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這是無疑的。
但依據諸葛亮的人品,絕不會用婚姻或親戚關系來作為入仕的“敲門磚”。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确實跟荊州南郡的一些名門大族有婚姻與親戚關系,但他沒有去利用這個關系。
他交結的大族名士如龐德公、黃承彥都是淡于名利之人。
劉表曾親自去請龐德公進府,龐德公沒有去,反遷到鹿門去隐居。
黃承彥跟劉表是連襟,也沒去劉表府中做官。
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