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在裴注引有郭沖三事,談論諸葛亮空城計。
裴松之已經就空城計的發生時間、地理位置、攻守形勢及禮節尊卑不分等加以駁斥,所以郭沖所言并非事實。光是司馬懿人仍為荊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輩當不到的職位),人在宛城,沒空北上街亭與諸葛亮對陣,時空已經不符。
郭沖說司馬懿帶兵二十萬,諸葛亮僅留蜀兵萬人,其它餘軍則交給魏延,司馬懿以二十比一的優勢,根本不用懼怕。而《三國演義》卻說魏軍僅有十五萬,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暫出,而關興及張苞各領三千,這裡已有一萬一千名,還有張翼、姜維及馬岱各軍未計,若再把街亭戰場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儀等殘軍計入,還有趙雲及鄧芝的箕谷疑軍合并計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國演義》的說法,當初諸葛亮率領大兵三十餘萬,蜀兵北伐軍當初還能驚動魏明帝親征,軍隊的規模及實力仍不容小觑。
按《漢晉春秋》諸葛亮自稱:「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馬懿大軍以衆淩寡,又何需在意區區萬名蜀兵呢?事實上諸葛亮也不是僅帶萬人就敢北伐,連南征南蠻都不隻動用萬人,北伐又怎隻用萬人。司馬懿的對象不僅是諸葛亮的直屬本隊,更應考慮全體北伐大軍。
人數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戰國時長平之役,趙卒雖以四十餘萬人之衆,仍落入秦軍包圍而挨餓,最後還被迫投降坑殺。漢中一帶的山嶽地形,滿布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及天隙等險要,以石穴叢林等障礙,最怕身陷死地而無逃生餘地。山林還不利于魏軍騎兵的奔馳,山谷中的關隘其中還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險要,兵卒雖多,忽略地形的限制,豈不大意。
諸葛亮已有大軍,兼有地利,司馬懿如郭沖所稱,雖有二十萬,但仍未必占盡上風。而且郭沖最大的失誤,就是忽略蜀兵諸将的存在,司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諸将的所在,面對隻剩諸葛亮一人的軍隊,除非司馬懿目中無人,看不見魏延、高翔、趙雲及王平等蜀将。否則司馬懿則應推敲這些蜀兵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諸葛亮在後來善用誘兵斬殺張合及王雙等人,更證明魏兵冒進的下場,自食輕敵的惡果,恐将遭身死敗亡之途。
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不是出現于明清以後的《三國演義》,反而出現于來自于正史陳壽所著《三國志》的附注(郭沖三事),而且後者還比前者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