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讓人疑惑的趙雲

首頁
    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對于戰績未有提及。

    趙雲最光彩的戰績是在漢中之戰:“雲陷敵,還趣圍。

    将張著被創,雲複馳馬還營迎著。

    公(曹操)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内,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

    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堕漢水中死者甚多。

    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作樂飲宴至暝,軍中号雲為虎威将軍”關于趙雲最大的疑惑還是:他在三國曆史中有多重要? 趙雲在劉備集團裡,算得上“老革命”了:資曆僅次于關張。

    他不但勇冠三軍、膽大心細,而且忠心赤膽,深受信任,和劉備關系極鐵(民間戲曲甚至稱他為“四将軍”,即劉關張三兄弟的小老弟),又是劉備獨苗的救命恩人(而且是兩次)。

    按常理說,他怎麼着也該進入“第一領導集體”。

    可是奇怪的是,他的地位似乎并不高。

    在《演義》中,寫劉備封“五虎上将”,而在史書裡,是封“前後左右”四個“上将”,并沒有趙雲的份,而且即使當時真封了什麼“五虎上将”,第五位也是魏延,輪不到趙雲。

    《三國志》确實是将“關張馬黃趙”放進一卷的,但那是因為魏延被滅了族(稍後再說這個大冤案),空出了位置。

    魏延也沒進入“前後左右”,不過做了鎮遠将軍、領漢中太守,成為重要的方面大将。

    而趙雲僅為一個“雜牌”的翊軍将軍,也未封侯。

    直到後主即位,那“四大天王”也死得差不多了,趙雲才做了征南将軍,封了侯。

    他參加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此時的官階為鎮東将軍),街亭之敗,他能在不利局面下從容撤退,沒受很大損失,但也受連累被降職。

    這也是他參加的最後一戰。

    建興七年,趙雲病逝于諸葛亮二次北伐前夕。

    諸葛亮對他的死頗為痛惜,在《後出師表》中提到:如果不趕緊北伐,等這些老戰士都死光了,蜀漢也就完了。

    從這些記載可見,趙雲雖然資格很老,也很能打仗,卻并不很受重用,隻是在衆多名将凋零之後才成為大将。

    這麼說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趙子龍”居然隻是一個二流角色?有人說這是因為小說把趙雲拔得太高,其實這可能是倒果為因了,人們喜歡趙雲、美化趙雲,恰恰是因為他們同情他,為他打抱不平。

    小說确有些誇張,但基本還符合史實,畢竟“長坂坡”、“截江奪鬥”、“一身是膽”都明白記載在《三國志》或裴松之所作的注裡,盡管沒有那麼驚心動魄。

    這樣的一員戰功累累的勇将,被放在尴尬位置上,是有些叫人不解。

    也有人認為趙雲不受重用的原因是他出身不高,在那個講究門第的時代(袁紹動辄“四世三公”;曹操本是“閹豎遺醜”,又是著名的不重門第,卻也自稱是曹參之後;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孝景帝玄孫”更是著名的口頭禅),這不能不說是個很大的不利。

    但這并不能解釋黃忠、魏延等“老粗”為什麼能脫穎而出。

    但這個問題也不是無解,從史料分析,趙雲上不去的原因大概有三個: 首先與趙雲的“專業”有關。

    趙雲是在“白馬将軍”公孫瓒手下開始軍旅生涯的,公孫瓒素以擅長騎兵作戰聞名,趙雲的看家本領可能也在于此,果然,在轉投劉備後,他的職責正是“為先主掌騎”——騎兵部隊指揮官。

    在那個時代,這個身份相當于現代的機械化兵團司令,不可謂不重要。

    可是“先主”偏偏沒有幾個“騎”供他來“掌”。

    劉備前半生,“多敗少成”,總是在當靠别人收容的“客将”,沒有地盤,沒有稅收,又不像呂布那樣搶劫、曹操那樣掘墓,這位“劉使君”當然窮得不堪,要發展騎兵這“高投入”兵種,簡直勢比登天。

    這可能也是他的軍隊戰鬥力不強的原因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