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的說,孫堅不能算是三國人物(當然,把他作為三國人物也是很有理由的),不過由于他被其子孫權尊為始祖武烈皇帝,所以,吳國的曆史不得不以他開始——雖然個人認為吳國的真正曆史是孫策和周瑜開創的。
孫堅是吳郡富春人,據說他們孫家“世仕吳”(見韋昭吳書),可是從劉宋劉義慶的《幽明錄》“種瓜為業”和陳壽的評語“孤微發迹”等來看,恐怕那是韋昭的褒美。
不過,至少在17歲時,孫堅已經做了富春縣的縣吏了。
三國志上孫堅初次發迹的記載是這樣的:熹平元年,年僅17歲的孫堅和他父親孫鐘乘客船辦事(應該是沿着浙江——即今富春江——的),到錢塘時,碰到當地著名的海賊胡玉(既然連姓名也留垂青史,可見不是一般強盜了)領着一幫弟兄在岸邊分贓,孫堅見狀,獨自一人操刀上岸,對着衆賊人指東劃西,好像在指揮人馬,胡玉等以為是官軍來了,怕寡不敵衆,棄财而逃,孫堅不依不饒,竟然還追上去砍了一個賊子。
于是,名聲大振,被吳郡太守看中,當了代理郡尉,也算是個小司令官了。
同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盡管當時可能連孫堅也沒有意識到。
還是熹平元年,在會稽稱了好幾年越王的許氏家族中的許昌繼任新“家督”,他顯然不滿足越王的稱号,改稱陽明皇帝,并且在老巢句章(就是現在的餘姚,1300多年後,這裡居然又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陽明!難道餘姚人對“陽明”一詞有偏愛?)起兵,反守為攻,居然也有了不小的聲勢,叛軍有上萬人。
身為鄰郡司馬(其實就是郡尉)的孫堅閑不住了,招募了千把人吳郡“精勇”,和揚州的官軍、會稽的官軍一起投入了平亂之戰。
一會兒,許昌的造反就被鎮壓了。
關于這件事,三國志裡記載得很簡單,不過,我認為,對于孫堅來說,它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于以後建國的吳國中吳郡、會稽郡兩郡的尖銳矛盾。
現在我來解釋一下。
從靈帝紀來看,會稽許氏家族應該是屬于會稽的土豪。
東漢末年,中央政府和地方土豪為了争奪廉價勞動力,矛盾非常大,許氏家族的造反就是其極端表現之一。
孫堅率領的吳郡“精勇”在參加這場戰争的同時,對于會稽郡的其他地方土豪也有嚴重的沖擊(比如,當地最有勢力的周家,其代表人物為周昕、周[日禺]、周昂三兄弟)。
說實在的,孫堅的吳郡“精勇”從中央政府來說自然是“解放軍”,可對于會稽人而言,其實就是侵略軍!這些吳郡“精勇”在會稽除了平亂,還應該會做很多諸如燒殺搶掠、奸淫婦女的勾當,這從孫堅的為人看,極有可能!這個可以從孫堅向其正妻吳夫人逼婚一事可見一斑。
吳郡的吳家是同郡土豪,孫堅由于垂涎吳氏的美色,連“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原則也抛棄了,從當時吳家的口氣來看,孫堅應該是當地的一個大流氓,屬于古惑仔老大一類的,結果,吳郡貴族吳家由于害怕孫堅的“輕絞”(當時的輕絞之徒即意現今的搶劫犯)還是把美女吳氏嫁給了孫堅,當然,吳氏的因禍得福是後話了。
既然對于同郡豪族,孫堅都不會手軟,何況對于鄰郡的豪族,更何況鄰郡的豪族有造反的嫌疑,而自己卻是堂堂政府軍的司令官之一。
所以我認為,孫堅在會稽的惡行導緻了會稽土豪對于孫氏家族的強烈不滿,這種不滿情緒一直持續到東吳的滅亡。
得勝而回的孫堅雖然受到了揚州刺史臧旻的表彰,可是好像并沒有升官,而且還被調出了吳郡,甚至調出了揚州(其實,這個很容易解釋,當時,會稽土豪代表周氏三兄弟是屬于官家的——當然,其勢力遠沒有之後那麼大,否則孫堅應該就消失在三國志上了——在他們的授意下,孫堅被遠調是很正常的了),從此,一直到死,揚州在孫堅的政治、軍事生涯中消失了,孫堅走向了新的人生道路。
孫堅被調出揚州後,最早擔任的是徐州廣陵郡鹽渎縣縣丞(相當于常務副縣長——說起鹽渎,就是現在的江蘇鹽城,那可是在下的祖籍啊),幾年後,又被調到下邳國擔任盱眙丞,最後,又被調為下邳丞。
雖說基本上是平級調動,可究竟也是從窮縣往富縣方向發展,那個下邳城還是下邳國的首縣呢。
值得指出的是,盡管孫堅被迫離開了家鄉,可是,他在故鄉的弟兄(其實就是當地的小混混,他們中的主力就是前文所說的吳郡“精勇”)們有相當一部分人跟了過來,這成了日後孫堅賴以起家的基本力量。
所以說,被調離揚州吳郡之後,孫堅的地方政治力量被嚴重削弱,可是,他的軍事力量仍然被保存了下來。
經過十多年的徐州邊遠地帶的平淡生活,中平元年,孫堅終于出現了轉機。
那一年,中古時期最著名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爆發,衰弱的東漢王朝的政府軍顯然已經無法對此加以控制,于是原本就已經很強大的地方軍終于堂堂正正的站在了2世紀末中國曆史舞台的中央!
當時征讨黃巾的政府軍主力由左中郎将皇甫嵩(吳書上說他是車騎将軍,這顯然是錯誤的,皇甫嵩要到董卓死後才擔任此職,不過在征剿黃巾期間他曾任左車騎将軍)和右中郎将朱儁率領,因為政府軍實力實在太弱,所以不得不從地方上籌軍。
身為下邳丞的孫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