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漫談孫權的用人觀

首頁
    孫權(公元182年—252年),字仲謀,就是後來的“吳大帝”。

    陳壽在《三國志》中稱贊他說:“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孫權一生沒有離開吳楚,和曹操、劉備比起來他真算是地地道道的“守業之主”。

     但是,對這位“不思進取”的君王,很多偉人和詩人卻極力的贊揚和推崇他。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懷才不遇時感歎道:“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連毛澤東也說:“當今惜無孫仲謀”,以此來表達“寂寞高手”的渴望。

     孫權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從兄長手中接手江東開始,在對江南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統治中,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在識人和用人上表現出一個英明君主的素質。

     從孫策草創江東到他去世,短短五年,雖說他一面依靠武力統一,一面打擊并聯合江東世族。

    但是,孫策不滿26歲去世,他僅僅是在形式上統一東南,孫氏勢力還潛在太多的危險。

     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 曆史把一個隻有十八歲的年輕人推到後漢亂世的風口浪尖。

     一、江東三督 “江東三督,周魯呂”,在孫權當政的不同時期,這三個人分别撐起了東吳的半邊天。

     孫權能以20之年,委任周瑜,力抗曹公,這位年輕君主的這份氣魄和眼光不在任何一位帝王之下。

     孫權用周瑜除了周本身的能力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孫策勢力的影響。

     孫權18歲接手江東,赤壁之戰時他僅僅26歲,面對曹操大兵壓境,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不在少數,孫權自己沒有能力渡此難關,他惟有依靠進取心很強的孫策勢力,而孫策勢力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瑜。

     孫權對孫策勢力的人一直有着防備,可以不客氣的講,孫權一生在内政上與兩個對手一直較量,一個是江東豪族,一個就是孫策勢力,隻不過前者是明,後者是暗。

    這一點在後面會有詳細論述。

     所以,孫權對周瑜的态度其實很複雜,他是既敬又畏,孫權在評價孫權評論“江東三督”時說周瑜:“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我看這句話頗有為自己開脫的嫌疑,周瑜曾勸孫權說劉備是個禍害,應當及早瓦解他,并請命進擊劉備,但是,“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

    ”,也就是說,“借荊州”這件事無論是誰提出來的,肯定是經過孫權首肯的,而且事後也是孫權力主“放任”劉備,結果事後他反怪周瑜“一短”,這樣的話在周瑜在世時他是不敢說的。

     另外,劉備和曹操曾經離間孫權和周瑜的關系,為什麼他們這樣做?因為他們覺察到周瑜的影響力已經到了令孫權感到不安的地步了,有機可乘。

    周瑜死後,孫權哭着說:“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這就是孫權的高明之處,他明明知道周瑜活一天,孫策勢力就永遠壓在他頭上,但他還能夠虛懷若谷的讓周瑜做一方之督,其識人和用人能力可見一斑。

     裴注評論“孫權決計破曹操”時說:首先提出聯劉破曹的是魯肅,而周瑜傳隻提周而忽略魯,是在有意拔高周的作用。

    我認為其實不然,因為破曹主力是孫策派,非周不能有此能力和影響力,所以突出周的作用正是陳壽的高明之處。

     周瑜曾兩次舉薦魯肅,但是魯肅能為三督之一,絕對不是單純的因為周瑜的一紙薦書。

     魯肅此人在戰略洞察力上,勘稱孫吳第一人,他早在與孫權的初次會晤中就提出:“曹操不可卒除。

    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 而在孫劉聯合上,他與諸葛亮是雙方的代表人物,魯肅在世時,孫權能夠力抗曹操,鼎足江東,魯肅的戰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當魯肅去世後,諸葛亮為其發哀,孫吳内部主戰派占據上風,孫劉破裂。

     孫權在用魯肅上,體現出他用人“不求全責備”,孫權能說出:“......此子敬内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

    ”這樣的話,并不是他在自誇。

     呂蒙,出身寒微,他是真正的“從士兵做到将軍”的人,而成全他的人正是孫權。

     呂蒙行武出身,噬殺暴躁,雖屢立戰功但難成大器,因為他隻是匹夫之勇,不學文化和韬略,“蒙少不脩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箋辱”。

    正是在孫權的刻意栽培下,這個沒有文化的一介武夫才神奇的變為了一方統帥: 《江表傳》記載: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并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

    ”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複讀書。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曆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

    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