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的管理思想就是自上到下的樹型體系,資治通鑒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從社會倫理到組織結構都是層次化很清楚的,這樣自上到下就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賤民想脫身就要考試,而富貴人家經商是地位是很下賤的。一切圍繞着皇帝為中心,如果沒有這個中心,那整個社會體系就面臨崩潰。孔子說的意思就是:“皇帝是最高的,社會是分等級的。男女之間是按倫常來區分,大家各在其位,做好自己的東西,安于命運的安排,社會就安定了。”所以中國人就是這樣被奴化的,甘于被剝削,而沒有反抗和革命。
曹操是一個時代的反抗者,他挾持皇帝,用皇帝的名義去統帥天下的英雄,所以可以有最大号召力,但他違反了社會的固有體系,所以被後人唾罵。劉備雖然是草民但他的出身好,所以雖然成功艱難,但有好多的人才相随。有人才就不愁沒有領土。孫權在中國曆史上算個另類的人物,他既不是正統,也不是權臣。所以曆史上評價孫權的論點相對前兩者少了很多。因為沒有辦法議論他的得失。标準在他身上難以體現。
孫權在管理上也沒有脫離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他的管理是樹型結構,平常問題上點對多點,關鍵問題上點對點,就是雖然事物繁雜,但他的管理體系很健全,可以事情落實到人。在關鍵問題上可以找到正确的人才來用。他的管理特點:他不過在聯系權臣是通過關系來聯系的,其實這不過是他的無奈之舉。而非是什麼特點!試想一下,如果你是真正的皇帝,你用的着和底下的權臣去商量問題嗎?
秦漢皇帝沒有,隋唐也無,元明清更是集權。為什麼他要用關系去拉攏底下的人哪?因為他們都握着兵權,他們有自己的部區兵來由自己指揮,但當他們的所有利益都被損傷後,就可以團結,比如赤壁之戰,所有的大族都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所以他們在共同的壓力下團結起來。(曹操的統一戰線做的不好,是他失敗的關鍵原因,軍事上曹操沒有損失太大,他損失的是荊洲兵,而後來的羊牯就做的很好,從内部瓦解了吳國的士氣和團結。)
而且,孫權沒有明确的政治主張,他從沒有提出過明确的北伐計劃,所以根本沒有什麼人去響應他。而且在荊洲問題上,東吳的權臣上也紛争很大,有人說要奪,可以有利于國家的發展,有人說不要,因為蜀漢是正統。但很少有人提出明确的北伐攻魏的計劃,而孫權在荊洲這個關鍵問題上也猶豫了很久。就象在赤壁之戰前,他也是這樣猶豫,可是大家明白他為什麼猶豫哪?
就是因為他另類,他不是正統,又不願當逆臣,所以他就算戰争勝利,他用什麼名義來統治哪?是漢室的正統?還是叛逆的反臣?但現實的情況對他說:你自己就是軍閥,沒有土地就難維持國内的勢力的平衡,沒有勝利就沒有辦法掩蓋他國内的矛盾(賦稅過高,民不聊生),所以孫權在稱帝上也猶豫了很長時間,而他總在關鍵問題上難以決斷。而求其根源就是沒有明确的政治主張。稱帝才讓他和蜀漢和曹魏在政治上處于一個平面上。
任何一個掌握無數人生死大權的統治者都沒有真的一面,孫權也不例外,他們都是用到你時讓你去效力,但一旦你成功後就提防你,而且在東吳這個派系複雜的地方,有了成就的大将如果和一個派系勾結,推翻孫權是很輕易的事情,所以陸遜一家的命運很慘。這點不要被史書給迷惑了。他們這樣統治者是沒有什麼善良的心的,因為政治是最殘酷的,連親人都可以随便犧牲。
換個角度看孫權為什麼不北伐?在那個沒有馬镫的時代,騎兵可以發揮的餘地很有限,曹操可以用步兵擊潰烏桓的騎兵。所以孫權在步兵對抗騎兵方面不是什麼問題的。所以在軍事方面沒有什麼問題。但為什麼他不北伐哪?原因出在政治上,東吳的政治基礎是建立在幾個門閥上的,他們看不見利益是不會同意北伐的。而孫權平衡大臣和門閥的關系就耗盡了他的能力,還談什麼北伐。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看,孫權占領了北方的領土,他用什麼身份來統治?他是以一個征服者的面孔出現嗎?那他手下的大臣都會投奔到曹操或者劉備那裡去,他是以漢室大臣的名義統治嗎?可是漢帝還在,而且劉備比他還靠近漢室!
所以這個另類的孫權就維持他的統治就行了,順便還可以開發一下大東南。政治家不要用一般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他們總是一個大時代的另類,而孫權又是這群另類中的另類,所以命運決定了他戲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