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漫談孫權的用人觀

首頁
    識潘濬于系虜。

    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

    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

    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谟士之算。

    故魯肅一面而自讬,士燮蒙險而效命。

    高張公之德而省遊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刑政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淩統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

    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鹹得肆力,” 難怪那些懷才不遇的仁人志士會感歎自己沒能生在孫權的時代,展示自己的才能。

     “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應是确論。

     四、陸遜之死 孫權在夷陵之戰大膽起用陸遜,并能讓其放手去幹,其膽魄和識人的高明實在令人折服,夷陵之戰的功勞不能沒有孫權。

     陸遜後來做到吳丞相,但是最終被孫權逼死,其中原委恐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清的。

    何茲全先生的《中國通史》評論這件事時有簡略的論述,在這裡我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說陸遜功高震主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從孫權的用人手段和氣量來看,孫權基本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從當時陸遜的影響力和權力來看,還遠沒有達到威脅孫權的地步。

     從陸遜的為人來看,這個人很内斂,而且很會做人,通達事理,《三國志》記載:“暨豔造營府之論,遜谏戒之,以為必禍。

    又謂諸葛恪曰:‘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持之。

    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

    ’又廣陵楊竺少獲聲名,而遜謂之終敗,勸竺兄穆令與别族。

    其先睹如此。

    ”陸遜完全不同于周瑜的奔放,這樣的一個人很難對孫權造成威脅感的。

     其次,說是對江東豪強的打擊也是不對的,前面已經論述,江東豪強主要是在前期對孫氏沒有信心,但經曆了幾十年的融合,到吳國建立,江東豪強對孫氏其實是盡心竭力的輔佐,最多是在内部鬥争上有一些矛盾,但總體還是和諧的。

    而且從陸遜的死我們也沒有看到江東士族們有很大的波動,所以說,這件事應該針對陸遜。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孫權這樣做?首先這件事情的起因是儲君問題,在太子人選上,陸遜等人擁戴太子孫和,而孫權立了幼子孫亮。

    其實這是一個直接導火索,後人評價一個曆史人物的功過時,往往要找根源,而其實這些事件的爆發卻往往是因為一些非根源的事件導緻的。

     東吳儲君問題由來以久,其問題也錯綜複雜,本文無意争論孰是孰非,僅僅就這件事上孫權對待陸遜的态度來看,說說孫權的用人兩點症結。

     1。

    對孫策勢力的顧及。

    前文論及,孫權對孫策勢力其實很有顧及的,前期由于孫權年輕,孫策勢力力量十分強大,再加上内憂外患,孫權為了維護統治不得不倚重以周瑜為代表的孫策勢力。

    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周瑜、程普、黃蓋等人相繼亡故,孫策勢力在吳政權内的力量逐漸削弱,可即使如此,由張昭等人為代表的“遺老遺少”還是很有發言權的,所以說孫權一生都在協調和孫策勢力的關系,這也是很明智的一種選擇。

    但是,孫權晚年确實容易猜忌了。

    面對儲君這個大問題,他看到陸遜三番五次上書保孫和,幾十年來對孫策勢力的顧及再次提上日程。

     因為陸遜是孫策的女婿,何茲全先生列舉了一個事例很能說明問題:“吳主寝疾,遣太子禱于長沙桓王廟”。

    孫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内心隐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舉。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夷陵之戰可以把陸遜當做一方之督,并讓他獨鎮荊襄幾十年,最後卻因為幾道谏書就把他逼死? 2。

    猜忌和年老的噬殺。

    早年的孫權以20之齡領江東,能夠對抗曹劉兩文英雄,表現出很高用人手段,但是,和很多君主一樣,晚年的他糊塗了。

    而且儲君這個問題其實是個不小的問題,也難怪孫權會敏感。

     陸遜死時六十三歲,那一年孫權六十四歲,用現在人的眼光看正是政治上黃金年齡,但那個時代完全不同,東吳各将領往往活不過四十歲,陸遜和孫權其實是兩位名副其實的老人了,六年之後孫權就去世了。

     而從這件事情本身看,懲治陸遜一人足夠了,但孫權組組牽扯了一排人:“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并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

    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這樣歸結起來,其實在陸遜的死這件事情上,孫權更多的是被自己的猜忌和晚年噬殺意識操縱了,如果隻是政治目的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的。

     而陸遜以“先見之明”著稱,最終卻沒有看透這位猜忌的君主,或許陸遜當時也老了,竟然在立儲君這麼大的問題上和孫權擰着幹。

     何茲全先生說:陳壽評論孫權“有句踐之奇英”,非深知權之為人,固不能道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