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評孫權的才能

首頁
首先,如果孫權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家夥的話,又何來那麼多英傑甘于受之驅使呢?足見孫權用人高明之處。連孫策臨終之前都自認為自己用人不及其弟。事實上,孫權治理江東期間,除了敬待孫策舊部之外,還到處“聘求名士”,魯肅、諸葛謹等當世英傑皆為之所用;拔将于行陣,培養出了一代名将呂蒙;開誠布公,對部下以誠相待,例如他與諸葛謹毫不懷疑的信任,二人之間的情感甚至超過了劉備與諸葛亮的情感。足見孫權的用人水平,縱然不能算第一,也不至于落後吧!

    關于他與劉備之間的盟約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不存在永恒的朋友,不存在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劉備與孫權之間的同盟無非是因為曹操大軍壓境,單靠任意的一個軍事勢力都難以抵擋才形成的。可見孫、劉兩方都是為各自的利益而同盟,并不是出于真心。既然如此,他們在結盟的同時,也就需要為自己的利益而考慮。後來劉備迅猛發展,占據了西川。而關羽又盤踞荊州不還。荊州不在東吳之手,對東吳的發展形成了嚴重的威脅。再加上劉備此時又戰局了西川,對孫權的威脅已經超過了曹操對孫權的威脅。所以,孫權在自己的利益嚴重地被劉備所影響的情況下,自然要與之決裂了;再加上曹操也受迫于關羽,迫切地希望鏟除關羽的威脅,所以,孫、曹兩方自然就輕而易舉地聯合起來了。至于後來劉備興兵讨伐東吳,孫權難道還會為了什麼所謂的“孫劉聯盟”而把荊州再讓給劉備不成?自然隻有與曹丕聯合了。三國時期這種政治上的合而複分、分而複合也是司空見慣的,沒必要講什麼“仁義道德”。例如劉備,在奪取劉璋的基業時可曾有半點仁義?有人說那是劉璋先動了劉備。其實那隻不過是劉備的借口而已。劉備如果真的不想占據西川,那他入川幹什麼?難道真的是幫助劉璋嗎?他如果不占有西川,又如何成就大業?直接進中原與曹操死磕嗎?至于陸遜的問題。我想孫權是有一定的過錯的,但不能全怪孫權。因為在古代,功臣被殺害、被逼死的不計其數,更何況陸遜最後還涉及到了東吳繼承人的問題呢。而其他,像曹操也曾經逼死過足智多謀、功勞赫赫的荀文若;而劉備呢,大臣周群新勸阻劉備進軍漢中而終生不得提升,張裕因在劉璋部下時曾經開過劉備的玩笑而被劉備借故處死,還有不少謀士曾經因為勸阻劉備稱帝而被貶官等等等等,都是這一類的事情,單單說孫權,顯然有些偏激了。而孫權當初在彜陵之戰時不拘一格地重用了陸遜,倒是非常值得稱贊的。要知道,雖然那時陸遜已經38歲,而且還協助過呂蒙消滅關羽,但陸遜當時的資曆在虎将如雲的東吳還是算少的啊,孫權的這種眼光和戰役進行過程中對陸遜的信任,倒是值得誇贊的。至于孫權本人,也不像原文作者說的那麼菜。孫權的軍事才能确實不行,但要說其政治才能,倒是很不錯的。例如關羽曾經大罵東吳求婚使者,孫權知曉後,表面上并沒有拿關羽怎麼樣,而暗地裡卻在加緊謀劃,可見孫權所具備的戰略家的心計。類似的事情在《典略》中也有記載。後來彜陵之戰末期,曹丕的大軍壓境,而劉備敗逃白帝城,諸葛亮、趙雲又來支援,一時間形式反而對東吳極為不利。孫權審時度勢,再次派人向劉備請求“複通”,自己則一心一意地對付魏軍,結果成功地打退了敵人。這也說明了孫權很具備一個大政治家的才能,很善于随機應變、把握時局。最後說說孫權妹妹的問題。古代向來重男輕女,女人一般都被作為政治婚姻的犧牲品,地位不是很高。尤其在三國時期,政治婚姻的現象特别嚴重。這類的事情有很多,這裡暫不贅述。不過隻因為這個就說孫權無情無義,顯然是過分了。

    總的來說,孫權既然能與曹操、劉備并列,就絕對不會是一個庸才。相反,在某些方面,孫權還表現地很傑出。辛棄疾稱之為“年少萬兜鍪”,曹操稱之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絕非過激之詞。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