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孫權的對外方略

首頁
    說:文帝陛下不相信大王會送公子去作人質,我以全族百人的性命擔保公子一定會去。

    孫權聽了,感動得熱淚沾衣,對天發誓。

    但浩周回魏後,孫權卻沒把孫登送去,隻是拿一些漂亮話遮掩。

    曹丕又要派大臣赴吳,與孫權結盟立誓,并催促孫權送兒子上路。

    孫權仍禮貌地予以回絕。

    曹丕于是大怒,決定起兵讨吳。

    這都是夷陵之戰以前的事。

    事實上,不管夷陵之戰的結局如何,隻要孫權不送兒子入朝,堅持自立,曹丕伐吳已屬必然。

    當時,吳國越、揚一帶蠻夷大多還未歸附,内部存在隐患。

    孫權于是向魏文帝曹丕緻書,請求給他時間改正錯誤,說如果他的罪行難除,不給寬赦,當奉還土地和人民,自己寄身交州,了卻餘生。

    話聽起來很懇切,其實是想使曹丕退兵的外交策略。

    曹丕回書說:我和你的君臣關系已确定,怎麼會樂于勞師動衆,遠去長江、漢水?如果你孫登早晨到達,我晚上就命令退兵。

    曹丕也玩起外交辭令,強調跟孫權的君臣關系已經确定,這樣他就有理由要求孫登入朝。

    曹丕明白,孫權不送孫登入朝作人質,表明他向魏稱臣并無誠意,所以堅持隻有孫登入朝才退兵。

    孫權見曹丕一點不松口,便橫下一條心憑借長江據守,抵抗魏國。

    為此,孫權不再使用魏國年号,建立自己的年号為黃武,也就是宣告吳國脫離魏國獨立,不再是魏國的藩屬。

    同時,派太中大夫鄭泉向劉備問好緻意,劉備此時身居白帝城,已無意再跟東吳交兵,也派太中大夫宋玮赴吳回報,吳蜀之間開始又恢複關系。

     曹丕攻吳,迫使孫權轉向與蜀漢修好。

    魏國攻吳并未取得成果,三路大軍隻有進攻荊州南郡這一路進展比較順利,直逼江陵,但受到吳将朱然的頑強抵抗,圍攻江陵達半年之久仍未攻下,最後因江水上漲又逢瘟疫,隻好撤兵。

    公元223年夏劉備病故後,蜀漢由諸葛亮主政,在對外方針上堅持吳、蜀和好,于當年10月派中郎将鄧芝赴吳,以期重建友好關系。

    孫權開始不接見,鄧芝便自己上表請求見孫權,說他這次赴吳,不僅僅隻是為了蜀國利益,也是為吳着想。

    孫權這才接見鄧芝,說他确實願意跟蜀國和好,隻是擔心蜀國君主幼弱,地域狹窄,很難保全自己。

    鄧芝說:吳、蜀結盟将兩國優勢加在一起,進可兼并天下,退可與魏鼎足而立,完全不用擔心。

    假如你歸附魏國,魏國一定會進一步提出無理要求,上逼你朝拜,下求你太子作人質,如不服從,便以讨伐叛逆為借口,發動進攻,蜀國則順流東下,趁機分取利益,到那時,江南之地就不再為你大王所有了。

    孫權沉默良久,對鄧芝說:“你說得很對”。

    于是與魏國徹底斷絕關系,專與蜀國和好。

    自此之後,吳蜀雙方書信、使者往來不斷,完全恢複了歸好。

    三國外交基本格局穩定之後,蜀漢諸葛亮緻力于攻魏,魏國忙于應付,無暇攻吳,孫權遂于229年在武昌稱帝,正式建立了吳國。

     簡短的結論綜上所見,孫權在對外方略上的多變,主要是由當時的鬥争形勢和東吳的國家利益決定的。

    從赤壁之戰前後聯劉抗曹到後來反劉降曹謀算關羽,最後又跟蜀國修複歸好,完全是出于東吳的自身利益。

    在對待劉備集團的态度上,也跟東吳内部曆來存在聯劉、反劉兩派意見有關,但起決定作用的是孫權自己。

    孫權從自身利益考慮,有時他力排衆議聯劉抗曹,如赤壁之戰時,有時又贊成聯曹反劉,如對待荊州問題上。

    複雜多變的三國鬥争形勢,客觀上也不允許他的對外方略一陳不變,必須根據形勢的變化适時調整,為此甚至要低三下四做些違心的事,忍受屈辱,但他從不想在他人的制約下苟且求存,失去争霸稱王的雄心壯志和自主地位。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論孫權有勾踐那樣的奇英,故能自立江東,成鼎峙之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在于他能屈身忍辱,周旋于魏、蜀之間。

    從對外交往的基本原則和傳統的道德原則看,孫權屈身忍辱的有些方面,如向曹魏屈辱稱臣的一些作為,也不是沒有非議。

    這正是對曆史上的孫權一個有争議的方面。

    這種争議是正常的,但如果因此而否定孫權就不妥了。

    孫權畢竟是曆史人物,跟曹操、劉備一樣有時代的局限,有他們各自的弱點。

    其實他對曹魏有些卑躬屈膝的做法,主要是個鬥争策略問題,他的外交方針并沒有什麼不對,适時的調整對東吳自身都是有利的,在政治上、軍事上都不曾有大的失誤,這與曹操、劉備相比,是非常了不起的。

    孫權不愧是三國争雄中不凡的年輕有為者和最大的成功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