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孫權的對外方略

首頁
    争表面上平息了下去,但矛盾依然存在,以緻發展到孫權由聯劉抗曹轉為反劉降曹。

     孫權由聯劉抗曹變為反劉降曹,是從公元217年開始的。

    直接的原因是迫于曹操的大舉進攻。

    曹操于公元216年冬征讨孫權,217年春逼攻濡須口,孫權遣使見曹操,請求歸降。

    曹操亦派使者回報,同意和好,立誓重新結為姻親。

    孫權降曹,固然因為曹操的進攻涉及到東吳的安危,内中也包含着對劉備久借荊州不還的不滿。

    加之當時關羽勢力強盛,孫權擔心有朝一日關羽發動進攻,占據吳荊州,危及東吳,降曹則有助于制約關羽,伺機收回荊州。

    否則的話,我們很難理解208年曹操東下時情況要比217年危急得多,孫權也沒有降曹而現在卻要降曹?孫權降曹的背後隐藏着奪回荊州的意圖,這是無疑的。

    正好217年這年主張聯劉抗曹的東吳鴿派代表魯肅病故,孫權推行聯曹反劉方針的主要阻力業已不存在,這對孫權來說就有了奪回荊州的内部條件。

    當魯肅一亡故,孫權就讓主張奪回荊州對蜀強硬的鷹派代表人物呂蒙接替魯肅據守吳荊州,東吳的對外方略由聯劉抗曹轉為聯合曹操謀算關羽實際已表現得十分明顯。

    隻是這個轉變是暗中進行的,一時未被劉備方面識破。

    呂蒙到任後,表面上與關羽倍相結好,暗地裡與孫權加緊籌劃奪取荊州的辦法。

    當公元219年關羽北攻襄樊取得很大勝利圍攻樊城的時候,孫權一面按呂蒙之計進一步對關羽實施麻痹策略,一面暗中給曹操發去密信,表示将襲取荊州以幫助曹操解除樊城之圍。

    在反劉方針主導下,孫權乘關羽北攻襄樊之機,終于一舉襲取了荊州,并擒獲關羽,将其斬首,還将關羽首級傳送到洛陽,獻給曹操。

    這是公開撕毀吳、蜀聯盟的舉動。

    為了奪回荊州,孫權對此已在所不惜。

    由對蜀反目到重修舊好孫權對蜀反目,襲荊州、殺關羽,必然激怒劉備,招緻劉備伐吳。

    對于劉備會作何反應,孫權思想上是有準備的。

    他采取的主要對策是繼續向魏稱臣,以争取曹魏的支持,制約劉備。

    220年春曹操病故曹丕繼為魏王後,孫權遣使獻上貢物,表示臣禮。

    當年農曆八月,曹丕廢漢稱帝,孫權馬上又遣使祝賀,獻上奏章,言辭謙卑,并将關羽所俘魏将于禁等送還。

    曹丕接受孫權的歸順,派使者赴吳,冊封孫權為吳王。

    東吳大臣認為不該接受魏國的封号,應自立稱謂,不受魏國制約。

    孫權從當時聯魏抗蜀的需要出發,說服左右于221年受封吳王,并派使者赴魏緻謝。

    曹丕又要求吳進貢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翡翠、鬥鴨、長鳴雞等荊、揚特産,大臣們認為這些貢物超出常規,不應進貢。

    孫權說:我們吳國正和蜀國對峙,江南百姓都仰賴魏國的支持以保全自己。

    魏國所要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如同石塊瓦片,沒有什麼可吝惜的。

    孫權再次說服大臣們,如數将貢物獻魏。

     為制約劉備伐吳,孫權屈身事魏,但劉備還是發動了對吳進攻。

    公元221年農曆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後不久,即于七月大興傾國之兵伐吳。

    劉備親率各路大軍長驅東下,連克東吳的巫縣、秭歸。

    孫權一面趕忙由公安遷都到武昌(今鄂州),一面派使者赴蜀向劉備請和。

    劉備盛怒不許,孫權于是起用陸遜為統帥,引五萬人馬抗拒劉備,同時向魏國發出求救。

    經公元222年農曆六月間的夷陵之戰,陸遜打敗劉備,孫權終于度過了對蜀反目後的危難。

    孫權向魏稱臣,其實并非出自真心實意。

    他自己也想做皇帝,與魏蜀鼎峙自立,而曹丕是不允許他獨立的,孫權心裡也明白。

    劉備伐吳時,魏國口頭上表示起兵支援,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出兵,而是坐觀虎鬥,以收漁利。

    孫權方面對魏也留有一手。

    當劉備逃至白帝城後,吳将徐盛、潘璋、宋謙等争相向孫權上表,請求追擊劉備,将劉備擒獲。

    孫權問陸遜怎麼辦?陸遜與朱然等認為:曹丕正在調集軍隊,表面上宣稱幫助我們,實際包藏禍心,我們應該全軍退回,不追劉備。

    孫權贊同了陸遜等人的主見。

     果不然,曹丕以孫權拒絕送太子孫登入朝為由,于夷陵之戰當年九月,從荊襄和江淮間出動三路大軍伐吳。

    起先,曹丕欲封孫登為萬戶侯,孫權以兒子年幼為由,上書推辭。

    接着,曹丕又要孫權送孫登入朝,作為人質,并派使臣浩周赴吳,勸說孫權。

    浩周原是于禁部下,與于禁等一起被關羽俘獲,後由孫權送還魏國,曾勸說曹丕接受孫權歸順,封孫權為吳王。

    所以曹丕派他去東吳勸孫權送子入朝。

    浩周見了孫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