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點校列藏本《紅樓夢》前言

首頁
    回”,寫出回首、回末詩,使之定形的。

    應該說這四回文字是接近初成稿的。

    而第4、7、8、9、13、21、23諸回,僅有回後詩,沒有回前詩;第17回僅有回前詩,未有回末詩;19回回末僅有“隻是”,回末詩還未拟就。

    這大約反映出作者從分出章回,拟出目錄,打算采取傳統的回前、回後詩的形式,分别進行纂寫,到最後删去回前、回後詩的過渡情形。

    這些章回的文字,應該說也是較接近原稿風貌的。

     此外,我在點校比較中,發現一個有規律的現象:多數有回前、回末詩,或拟寫回末詩的章回正文中,作為介詞,表示相關、比較意義,或作為連詞,表示聯合、跟、與意義的“和”字,常常以“合”字出現,“和”字出現的頻率較少。

    如第64回,“和”字僅出現3次,“合”字則為10次。

    第19回,獨出現“合”字8次。

    第21回,獨出現“合”字12次。

    第23回,獨出現“合”字5次。

    而17、18兩回,沒有出現這兩字。

    79回,“和”字出現5次,“合”字為6次。

    唯4、7、8回分别獨出現“和”字3、18、11次。

     除有回首詩、回末詩的章回外,“且聽下回分解”有27回,“和”出現176次,占69.8%,“合”則為76次,占30.2%。

    其中第70回,“合”為11次,“和”為6次;第57回,“和”為19次,“合”為12次;第20回,“和”為3次,“合”為7次;第16回,獨有“合”字5次。

    “且聽下回”有2回,第18回沒有“合”、“和”出現;第13回,“和”為4次,“合”為2次。

    “下回分解”有13回,“和”為140次,占83.3%,“合”為28次,占16.7%;“且聽下冊分解”共20回,“和”達173次,占91.5%,“合”僅16次,占8.5%,這反映出由“且聽下回分解”到“且聽下回”,到“下回分解”到“且聽下冊分解”的結語套詞,逐步出現以“和”代“合”的趨勢。

    這大約反映出多次增删、多次傳抄的語言風格的變異與整合情狀。

    六、文字特色問題 這個抄本,總的看來字句較為簡煉,重複、拖沓、多餘的話語較少。

    如第59回,庚辰本在寫到春燕轉述寶玉的話時,說:“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的不好的毛病來。

    ”顯然“不好的”與“毛病”相重,既是“毛病”,當然就是“不好的”,豈有“好的”“毛病”?此本就沒有相重的“不好的”三字。

    第62回庚辰本寫賈環把彩雲所贈之物照彩雲臉上摔去時,說:“這兩面三刀的東西!我不稀罕。

    你不和寶玉好,他為何肯替你應。

    你既有擔當給了我,原該不與一個人知道,你如今既然告訴他,如今我再要這個,也沒趣兒。

    ”此本便沒有“你既有擔當給了我,原該不與一個人知道”這些話,顯得幹淨利落,又含意清楚明了。

    庚辰本第70回寫寶玉看了《桃花行》後,就看出是黛玉所作,所以便直問寶琴:“你怎麼得來?”明明問的是此詩怎麼到了你手上?可是,寶琴卻是答非所問地說:“你猜是誰作的?”寶玉笑答:“自然是潇湘妃子稿。

    ”接着又是寶琴笑道:“現是我作的呢。

    ”寶玉笑道:“我不信,這聲調口氣,迥乎不象蘅蕪之體,所以不信!”列藏本卻根本沒有寶琴那答非所問的笑問:“你猜是誰作的?”及寶玉笑答:“自然是潇湘妃子稿”這兩句對話,而是由寶琴正面答:“現是我作的呢!”而且“蘅蕪之體”卻是“琴妹妹之體”。

    這樣,便把答與問緊相連接,互相吻合,語意貫穿,合情入理。

     這樣看來,列藏本确有自身的一些優點、特色與普及價值,将它點校出版,在讀者中流傳普及似有必要,即便對紅學研究者也不無意義。

    考慮到庚辰本經過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下簡稱通行本),大量發行後,已為廣大讀者、研究者所了解與接受,所以,對列藏本的點校,就應該與通行本相銜接。

    對列藏抄本中因明顯的筆誤而出現的衍字衍句、漏字漏句,便以通行本為重要參照加以更正與填補;對其中一些章回的殘缺,或正文中似乎并非筆誤而出現的不連貫,或某些細節的欠缺處,都以普及本文字加括号補入,以利讀者及研究者閱讀比較,擇善而從。

     由于筆者才疏學淺,沒有作過版本的校勘梳理,所以,在點校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欠缺或錯誤。

    就是這篇概述也難免毛病百出,言不及義。

    敬希讀者與專家批評指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