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甯格勒藏抄本《石頭記》,是迄今為止在國外發現的唯一抄本,它是1832年流傳到俄國,于1962年被發現的,經過原蘇聯漢學家Л·Н·緬希科夫和Ъ·Л·裡弗京的撰文介紹,便立即引起國内外紅學界的重視。
1984年,馮其庸,周汝昌、李侃三位紅學名家應邀赴蘇考察這個抄本後,便于1986年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
據我所知,這個抄本迄今仍未在國内點校出版,這是很令人遺憾的。
我是搞《紅樓夢》文本的小說學研究的,我在對這個抄本的閱讀比較中發現,它有着與其它抄本不同的、值得重視的自身特色,應該象庚辰本、程甲本那樣,得到普及流傳。
所以,當出版社友人要把它作為珍藏本出版發行,要我加以點校後,我便冒然答應了。
在點校過程中,發現四個抄手的水平不一,有的比較熟練,錯漏較少,有的比較粗疏,錯漏較多,出現較多漏字漏句,衍字衍句,更增加了點校的難度。
但是,總的看來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本子,有以下一些值得深入研究、校勘、考證的問題:
一、書名題署問題
此抄本沒有書前總題署,但各回回目大多題作《石頭記》第×回,唯第十回單寫為“紅樓夢第十回”,第63回、64回、72回回末卻分别寫出“紅樓夢第×+×回終”字樣。
反映出這個抄本所依據的抄本,至少是這個抄本抄寫之時,《石頭記》與《紅樓夢》已作為總書名同時出現了,決非隻是在甲辰本或程高本時,才開始出現“紅樓夢”的名稱。
二、抄本分回問題
17、18兩回,在已卯本、庚辰本中都未分開,稱作“第17回至18回”。
此本已明确分作兩回,17回回目為“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回目與回首詩都與庚辰本、已卯本相同;18回隻有标目,尚未拟出回目。
而甲辰本、程甲本、程乙本雖都分目,但是以“此時不能表白”處為分界,此本是以“寶玉聽說,方退了出來”作為17回回末,以“話說寶玉來至院外”為18回的開端。
與諸本更為不同的是,第79、80回沒有分回,渾然為一整回,隻稱作“石頭記卷七十九回”,回目與庚辰本79回相同,為“薛文龍悔娶河東獅,賈迎春誤嫁中山狼”。
表現出作者“披閱十載,增删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的已分或未分的原始風貌。
三、正文存缺問題
此本基本上可以稱為全璧,可惜第5、6兩回遺缺,許多抄本缺64、67兩回,此本卻完整無缺,特别是67回與程甲本(即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庚辰本《紅樓夢》,由程甲本補入)文字迥異,經過比較對照,覺得此本似較程甲本文字較為合情入理,符合諸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性格表現,特别是符合鳳姐、興兒在此境此情中的心态語态與外在表現。
第12回回末到“卻為身染重疾,寫書”處缺。
第22回末與庚辰本同,到探春燈謎後缺。
第37回開頭,沒有庚辰本關于賈政點學差外出一小段文字,直從“卻說寶玉每日在園中”開始,似有疏漏。
第50回末,“寶钗也有了一個,念道”後缺。
第77回末“也是他們的高意”後缺大段文字。
看來有的是所依抄本本身的殘缺,如22回;有的就可能是此抄本本身抄錄或裝訂時的錯訛殘缺。
四、結尾套語問題
除第一回是“下回便曉”,第7回是“且有第8卷”,第9、11、12、22、50、75諸回,或是沿用通行套語結束,或是結尾殘缺外,大體有四種類型:一是在說到“要知後事”或“後事如何”,或“到底何事”等後,為“下回分解”,包括14回“下一回分解”,共為15回。
二是“且看(聽)下回分解”,有2回。
三是“且聽(看)下冊分解”,集中在21回至40回,且多數是将回字劃去,在其旁改為冊字,共有22回。
四是“且聽(看)下回分解”,集中在47—79回,共有28回。
而且同一類中,抄手又并非一人,同一個抄本,結語套詞竟出現如此繁雜不同的情況,雖然無關宏旨,但看來并非抄手自作主張的信筆塗鴉,卻反映出所依據的抄本可能并非源出一體,而是多源依本的合璧。
五、原稿迹象問題
從第17、18回已分回,17回有回目、回首詩,18回雖已标回,卻尚未拟出回目,又未拟出回首詩,還有第79、80回渾然一體并未分回來看,說明作者确是先成文、後分回,再“纂成目錄,分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