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從劉心武“秦學”引發的争議看學術批評 黃 安 年

首頁
    近些年來随着著名作家劉心武先生提出“秦學”并将這種“秦學”觀在中央電視台學術性欄目長時間連續播出,在紅學研究界和紅學票友及愛好者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争議,也喚起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密切關注。

    學術交流網在客觀轉發這場争議的資訊時的按語中提出:“圍繞電視媒體、傳統紙媒、網絡傳媒各種‘紅學’愛好者、關注者、研究者就‘紅學’的方方面面各抒己見,衆說紛纭,有的則針鋒相對,這不是一件壞事情。

    我們期望本着有利于‘紅學’研究繁榮、有利于‘紅學’健康發展、有利于百花齊放百家争鳴、有利于‘紅學’共同體的團結,把這場群衆性的讨論引向健康發展和深入的軌道。

    ” 筆者并不研究紅學,也不是紅學票友,對于紅學實在是個外行,就紅學本身确實沒有發言權。

    但是目前圍繞“紅學”和“秦學”是非的争議,涉及到學術領域的一些共同性問題。

    本着學術為公,資源共享,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宗旨,對學術争議中的共同性問題發表一管之見以求教于朋友們。

    筆者以為,在商品大潮沖擊、宏觀管理乏善、社會轉型期浮躁風盛行的情況下,這場争議所引發的某些現象實在需要學術界、文化界、新聞媒體界的認真思考,因為它凸顯和折射了學術泡沫化、學術浮躁化、媒體商業化、學術庸俗化現象。

    從這些現象中我們看出,在學術層面上實在有着許多需要澄清的見解。

     其一,學術問題研究和讨論需要遵守學術規範圍繞“秦學”引發争議的是一門被稱為新興“秦學”,是在中央電視台開設的學術講座百家講壇上向全國億萬觀衆宣講的,而不是對在娛樂節目如評書,演義、戲說、搞笑、猜謎之類或言明屬創作的連續劇等非學術層面的表演。

    《百家講壇》屬專題講座,是“科學與教育頻道”的重要欄目,如中央電視台欄目介紹所說:“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

    ”“社會各界學者、名流的精彩演講,選擇目前大家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

    形式不拘一格,學理性與實用性并存,權威性與前衛性并重,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

    顯然劉心武先生的長時間連續播講定位于“建構時代常識”和“追求學術創新”是無疑的。

    既然是“建構時代常識”、“追求學術創新”,而是否“學術創新”,是否符合“時代常識”,就必須要遵循學術規範,就要檢驗是否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是否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是否反複論證,一絲不苟。

    我們在學術問題面前隻能有一分事實說一分話。

    事實已經十分清楚,“秦學”的提出并沒有建立在事實依據和科學論證之上,所以不少人批評劉心武先生的“秦學”不講學術規範,指出“秦學”作為一門學科不能成立,這絕不為過。

    演義、戲說、揭秘、猜謎,可以博得廣大觀衆和聽衆的一時喝彩,滿足聽衆的好奇心和窺探欲,赢得可觀的收視率和滾滾财源,但是不能被視為創新學術。

    要建立一門立于不敗之地,并非過眼煙雲的創新學術絕非易事。

    如果劉心武先生公開言明自己是在像《康熙微服私訪》那樣的戲說,那麼誰也不會從學術創新的角度來評價“秦學”,然而劉心武先生偏偏強調自己是在創新學術,所以出于尊重他自己的選擇來評估“秦學”不合學術規範是理所當然的。

     一門新的創新學術地位的确立靠的是事實依據和科學論證,而不是嘩衆取寵的宣講。

    搞學術絕不能大躍進,也不能靠大幫哄,靠網絡投票。

    今天有人随意地提出一門“創新學術”的“秦學”,明天有人則仿效提出另一門“創新學術”的“賈學”、“林學”、“薛學”、“丫學”來,單是一部《紅樓夢》就延伸出許多新興學科來,這是在繁榮學術還是在戲弄《紅樓夢》呢?看似人人都來搞學術,人人學術“創新”,熱鬧非凡,電視熱播,媒體熱炒,網絡熱評,實際上卻典型地反映了對待學術研究一種浮躁心态。

    在《紅樓夢》走向大衆化的時代,人們有權關注紅學并就紅學發表各種意見,但是不等于人人都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