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層 《紅樓》審美(5)

首頁
    王國維《人間詞話》論詞時提出的有無境界以分高下的說法而承用此一詞語的。

    按“境界”本義,不過是地理區域範圍,并無深意(見鄭玄注《詩》,對待“叛戾之國”,首先要“正其境界”,不可超越侵略)。

    但後來漸漸借為智慧精神上的範圍疆域了(如佛經已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便是領悟能力的範圍了)。

    境是地境,地境即包括物境,是以有“物境”、“境物”之語。

    《世說新語》所記大畫家“癡絕”的顧恺之的名言,“倒食甘蔗,漸入佳境”,已經更明白地引申為“知味”之義,即感受的體會的境地了。

    于是,境就兼有物境(外)與心境(内)兩方的事情。

    涉及“内”境,就不再是客觀地忠實地“再現”那外境了,而文學藝術并不存在真的“再現”——即貌似“寫境”,亦實為“造境”(此二者王國維先生也同時提出了)。

    大約正因此故,《人間詞話》先是用“境界”,而後部分改用“意境”一詞了。

     這正說明:即使“寫境”,也無法避開作者的“意”——他創作出來的,并不是純粹簡單的“再現”,而是經過他的精神智慧的浸潤提升了。

     中國的詩,特别注意這個“境界”或“意境”。

    而《紅樓》藝術的真魅力,正是由這兒産生的——并不像有人認為的隻是“描寫”、“刻畫”、“塑造”的“圓熟”、“細緻”、“逼真”的事。

     因此,我說《紅樓夢》處處是詩境美在感染打動人的靈魂,而不隻是叙事手法巧妙的令人贊歎。

     隻有這一點,才凸出了《紅樓》與其它小說的主要不同之特色異彩。

    何以至此?正因雪芹不但是個大畫家,而且是位大詩人。

    他的至友們作詩贊他時,總是詩為首位,畫還在次。

    當然,中國畫所表現的,也不是“再現”,還是一個“詩境”——故此方有“無聲詩”的稱号。

    東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早成名言;但我要為之進一解,不妨說成“詩即是畫,畫即是詩”。

    雪芹擅此二長,所以他的文字真的兼有詩畫之美,隻用“古文八大家”和“八股時文”的“文論”來賞論《紅樓》,則難免買椟而還珠之失。

     雪芹寫景,并沒有什麼“刻畫”之類可言,他總是化景為境,境以“詩”傳——這“詩”還是與格式無涉。

     我讀《紅樓》,常常隻為他筆下的幾個字,兩三句話的“描寫”而如身臨其境,恍然置身于畫中。

    仍以第十七回為例,那乃初次向讀者展示這一新建之名園,可說是全書中最為“集中寫景”的一回書了吧,可是你看他寫“核心”地點怡紅院的“總觀”卻隻是: 粉牆環護,綠柳周垂。

     八個字一副小“對句”,那境界就出來了。

    他寫的這處院落,令局外陌生人如讀宋詞“門外秋千,牆頭紅粉,深院誰家”?不覺神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