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我才擺出一個“撒手锏”,讓你大吃一驚!那就是“寶玉葬花”一大象征關目之後,是以何等文情“截住”的?那就在第二十三回——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協,隻見襲人走來,說道:“哪裡沒找到?摸到這裡來!——那邊大老爺身上不好,姑娘們都過去請安,老太太叫打發你去呢。
快回去換衣服去罷。
”
于是,寶玉趕回院中。
回房一看時(已入第二十四回)——
果見鴛鴦正在床上看襲人的針線呢……
鴛鴦見寶玉來了,就傳述了老太太的吩咐,叫他快換衣前去。
在拿衣服的小當口兒,寶玉便爬向鴛鴦身上,要吃她口上胭脂!
請你看看!葬花一完,便先出來了鴛鴦,而鴛鴦之出現,是因與“大老爺”相聯着的。
這簡直是妙到極處了。
我不知哪部書中還有這等奇筆絕構?這真當得起是“千裡”之外早“伏”下了遙遙的“灰線”。
它分散在表面不相連屬的好幾回書文當中,不察者漫不知味。
而當你領悟之後,不由你不拍案叫絕,從古未有如此奇迹。
這個例,講于此為了“伏脈”之說明。
其實,善悟者即此又已恍然:原來“兩聲”“二牍”“手揮目送”“寫此注彼”的複筆法,也就同時而深信無複疑其誇張、玄虛了。
【附記】
伏線的筆法,遍布于《紅樓夢》全書,舉例也隻能略窺一二,無法多列。
一般來說,談伏線似乎多指個别人物情景,即多元伏線,也較分散零碎。
此種舉例尚屬易為。
但書中還另有一種情況,即第七十二回全部都是後文的伏線,而且條條重要得很。
這在我們小說史上是個極突出的文例,原宜着重論述才是。
但從結構學上講,第七十二回是“八九”之數,後半部書全由這裡開展,處處涉及“探佚學”的探究,事繁義複,這就絕非本篇幅所能容納了。
但我應該先将此點指出,方能對雪芹的伏線筆法更為全面地尋繹和理解——特别是因為很多人對這個第七十二回的内容、筆調、作用,都感到不甚“得味”,以為它是“多餘”的“閑文”。
可知這回書是小說筆法上的新事物。
鴛鴦大案,至第七十四回又特出鳳、平二人大段對話提醒,以伏後文,而程、高本竟删此二百餘字之要緊結構機杼,其篡改原著之居心,讀者當有所悟。
“詩化”的要義
讀《紅樓夢》,當然是“看小說”,但實際更是賞詩。
沒有詩的眼光與“心光”,是讀不了的。
所謂詩,不是指那顯眼的形式,平平仄仄,五言七言等等,更不指結社、聯句、論詩等等場面。
是指全書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詩的,所現之情與境也是詩的。
我這兒用“詩”是來代表中華文化藝術的一個總的脈絡與精髓,勉強為之名,叫做“境界”。
“境界”何義?講文學的人大抵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