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層 第十層 《紅樓》索隐(1)

首頁
    “索隐”是古人為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作注解的用語,不料有一派“紅學”因考索《紅樓》一書中所“隐去”的“真事”,被人稱為“索隐派”,又因此派考論時所用方法是很離奇而超出了文學藝術的合理範疇,大多數學者不予贊同,于是“索隐”便成了一種貶詞。

    拙見則以為:既有“隐”,須當“索”,不可以“名”害“義”;我試對書中若幹詞語作些注解,而方法不同于舊時的“索隐派”,故特标名曰“新索隐”。

     詩曰: 有隐何妨一索,須防陷入歧途。

     若果言真成理,原為助解良圖。

     義忠親王老千歲 老千歲者,東宮太子也。

    康熙大帝得次子胤礽,兩歲即立為皇太子,後封理親王。

    “義理”相關,故化稱為“義忠”。

    老千歲的“老”字也另有語味——藏有一個“少千歲”,即胤礽的長子弘皙。

     義忠老千歲後來“壞了事”,立而廢,廢而立,最後救不得,但雄心不死,壯志長存——他通過一名醫士秘密傳信息;時常算命打卦,問:“我還升騰否?” 雍正叫胤禛,用計毀了哥哥太子,謀篡了帝位,整個皇族都氣憤不服,胤礽更甚。

     所以雍正是假,胤礽是真。

    雪芹的“真假論”,也包括這方面的内情——假的倒斥真的為“假”。

     不幸,曹雪芹家本是康熙家奴,立了太子,當然也就是胤礽的家奴,他們得給太子府裡當差辦事,那關系可就太密切了,也就感情深厚了。

     雍正極忌胤礽,怕他“複活”做真皇上,自己假的要大露馬腳。

    曹家是“太子黨”,不會“同情”于假皇帝,于是也嫉恨曹家——因他們盡知“根底”。

     老千歲“壞了事”,曹家也就倒了黴,避都避不及,逃也無處逃。

     南巡時,壞人阿山、噶禮等進讒,太子(南巡的實際主角人物)要殺“陳青天”(鵬年),曹寅力救而免,就是曹寅在“小主子”跟前的情面。

     義忠老千歲的棺木,是薛蟠之父從“潢海鐵網山”帶來的,無人敢用——給了秦可卿。

     馮紫英忽陪父親“神武将軍”馮唐遠赴“鐵網山”去打圍,往返費去一月的時光。

    馮紫英“上次”還打了“仇都尉”的兒子。

     隐隐約約,事故麻煩,形勢非常,不知何因? “潢海鐵網山”是“假語”,其實就是遼海鐵嶺。

    在明為衛,康熙設縣,曹家關外祖居地,被俘歸旗即在此地。

    鐵嶺明清有大圍場,康熙曾在此打獵。

     雪芹的筆,半含半露,告知讀者:義忠親王老千歲的事是禍根,不是閑文贅墨。

     老千歲被囚死後,少千歲弘皙要報仇——報在雍正安排好的弘曆(乾隆)身上,就暗組了小政府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