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韋小寶的文化水平之謎

首頁
    作者:閻大為 在《鹿鼎記》中韋小寶經常因搞不清成語典故鬧笑話,經常的表現是“認識的字湊不滿十個”,但他辦起事來卻是無往而不勝,多麼難辦的事到他手中都可能辦得十分妥當。

    康熙對此的評價是“不學有術”,也就是沒有一點學問,但卻真有能力,韋小寶真是一點學問也沒有嗎?不一定吧。

     在曆史上“不學有術”的人是有的。

    有些很能幹的古人的傳記中沒有記載他們念過書,但也沒說他們一點書也沒念過,這樣的人恐怕就不能說一定是文盲。

    前幾年有人說明太祖是文盲,明成祖是半文盲,國家都治理得不錯雲雲,來證明書念多了是沒有用的。

    實際上明太祖和明成祖自己都能看奏章、作批示,其文化水平要比文盲或半文盲高很多。

    根本不能算“不學有術”的人。

     在所謂的“五胡亂華”時,有個叫石勒的,倒可能是“不學有術”的典型。

    石勒是褐族人,當過小販和雇農,又被賣為奴隸,後來領兵建立政權,先稱趙王,後來當了皇帝。

    他所建立的政權被稱作後趙,統一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他的繼承人石虎,是他的養子,很能打仗,但暴虐荒淫,窮奢極欲,石虎一死,後趙即滅亡。

     在那個戰亂時期,石勒是個窮困低賤的非漢族人,沒有機會學習,是很自然的事。

    曆史上記載石勒“雖不學,好使諸生讀書而聽之。

    ”有一次,石勒讓人讀《漢書》,在聽到郦食其勸劉邦立六國之後時,大驚說,這個法子一定要失敗,怎麼能得到天下呢。

    後邊聽到張良勸止劉邦,才放心他說幸虧有張良啊(《資治通鑒》卷九十五)。

    可見雖然石勒不學,其見識卻是極高的,就其所建的功業也證明他是真正的“有術”。

     韋小寶出身窮困低賤,幼時沒有上學的機會,在《鹿鼎記》開篇時,他肯定是識字甚少,知識貧乏的。

    後來,他到了北京,進入了一個文化層次頗高的圈子,他還能總是這樣嗎? 他輕浮佻達,不會坐穩闆凳念書的,但韋小寶絕頂聰明,學些成語,認識些字絕非難事。

    仔細閱讀《鹿鼎記》就可以看出,他在許多場合下表現出的“不學”,不過是他在裝傻。

     韋小寶有幾個很拿手的成語或習語,一個是“鳥生魚湯” (堯舜禹湯),另一個是“什麼什麼之中,什麼千裡之外”(運籌帷幄之中,絕勝千裡之外),還有“君子一言既出,什麼馬難追(驷馬難追)等,經常說錯。

    書中多次提到韋小寶的記憶力極好,這幾個成語或習語當然一學就會說的,他屢次說錯,隻能是故意裝傻。

     特别是其中的“君子一言既出,驷馬難追”,凡聽過說書的人,不論文化水平高低,沒有不會的。

    記得在小學時,同學常說“我說了話算數,另“說驷馬難追,就是八匹馬也追不了”之類的話。

    韋小寶不可能不會說這個成語的。

     在《鹿鼎記》第十四回,韋小寶說到“驷馬難追”時,就曾自己問自己:“驷馬是匹什麼馬,跑得這樣快。

    ”在比較靠後一些,韋小寶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則有進一步的提高。

    在第三十六回中,韋小寶道:“一言既出,三頭馬車難追。

    ”書中解釋道: “羅刹人的馬車以三匹馬拖拉,不同于中國人之四馬匹拖拉。

    ”可見韋小寶不但能說這個成語,而且他還在不斷地學習,對成語的理解也在提高,并能“活學活用”,怎麼能說韋小寶“不學”呢。

     在書中不少地方,都有韋小寶對成語有相當不錯的理解的描寫。

    例如,在第十回中(韋小寶到北京時間還不長),韋小寶對吳三桂手下的一些武士有些好感,送給他們帽子。

    對此,吳應熊拱手道:“桂公公(指韋小寶)愛屋及烏,在下感激不盡。

    ”韋小寶心裡道:“什麼愛屋及烏。

    及什麼烏,及你這隻小烏龜麼?”韋小寶的反應說明他完全明白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并不是很常用的。

     在第十三回中和柳大洪談話時,柳大洪說韋小寶說話高深莫測,韋小寶回答說:“我的話低淺莫測是有的,高深莫測那四個字可是不敢當了。

    ”可見韋小寶對成語的掌握水平還不是“低淺莫測”的) 在第五十回中,台灣災情嚴重,韋小寶要把在台灣貪污的百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