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韋小寶的文化水平之謎

首頁
    萬兩銀子捐出赈災,康熙挺高興。

    韋小寶湊趣把“完璧歸趙”錯說成“完壁歸台”,顯然他對這個成語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又一次“活學活用”了。

     在二十九回中,他說“前無來者,後無古人”,博得康熙一樂。

    實際上,他是懂得這個成語的。

    在此之前,在二十三回中,韋小寶在少林寺出家,張康年說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時,韋小寶笑着說是“前無古僧,後無來僧”。

    可見他對這個成語的理解是正确的。

    在康熙面前隻是裝裝小醜而已,讀者千萬不要受騙啊。

     韋小寶還在不斷地學習着。

    例如,在四十六回中,韋小寶把康熙比作周文王,講周文王有一百個兒子。

    這個典故可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康熙有點奇怪地問韋小寶,韋小寶說是自己問來的。

    這是為了拍康熙的馬屁,把康熙比作周文王才不能再裝瘋賣傻了。

     韋小寶對成語和習語有相當的了解還可以從另一方面得到一個旁證:不管韋小寶将成語說得多麼亂七八糟,但都用在該用的地方,沒有錯用的。

    這不能不佩服韋小寶的功力連“天縱睿智”的康熙也被騙過了,竟認為“什麼什麼之中,什麼千裡之外”太難,韋小寶學不會,真是有趣。

     看來金庸大概不得不承認,他寫韋小主不懂成語,隻是和讀者們開開玩笑吧,否則,他就不得不承認,書中前後矛盾的地方未免有點太多了一些。

     在《鹿鼎記》中韋小寶還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白自己不識字,隻有“小”字是不會錯的,這也是不可相信的。

    韋小寶沒有受過正常的教育;對繁雜的漢字認識不多,是完全正常的,但以韋小寶的智力,認識數百字是一點也不費力的。

    現在有些三四歲的小兒也能馬馬虎虎地認上幾百字,韋小寶一定能認的更多。

     在《鹿鼎記》中有好幾處告訴讀者,韋小寶是認識不少字的。

    其中一次是在三十一回,韋小寶到了雲南,有人來報告有個名叫王可兒的刺客行刺吳三桂,韋小寶立刻就知道這個姓名是他的心上人阿珂的名字拆分而成的。

    如他不知道珂字應如何寫,他怎麼能有這樣的反應,而且反應得這樣快。

     也許有人會想,這是由于韋小寶對阿珂十分癡情,先前曾問過别人,她的名字如何寫,井記得很清楚。

    如果是這樣,韋小寶把他關心的人和事的文字寫法都記住,他認的字也就不少了)即使如此,下面這個情節,也是無法解釋的。

     在三十九回韋小寶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到了揚州,接見的官員中有一個叫慕天顔的,韋小寶當時心裡想:“這個人天生馬屁大王,取個名叫慕天顔,擺明了要朝見皇帝。

    ”如果他不認識這幾個字,他有可能聽成“摸天眼”,心裡會想,好大膽,竟想摸老天的“眼”;或者他會誤聽成“木添眼”,心裡會想,一根木頭上添個眼,算個什麼東西呢。

    可見他必認識這幾個字;而且對“慕…“天顔”等字詞的字義也了解得很正确。

     韋小寶在許多場合下,表白自己不識字,看來也是在裝傻。

     在《鹿鼎記》中有兩處對韋小寶寫字的極精彩描寫:一是第四十二回中歸樹辛準備要迸宮去暗殺康熙,韋小寶給康熙寫密信的一大段槽彩文字;另一處是在四十八回、韋小寶在尼不楚條約上簽字時的描寫,也極為有趣。

    韋小寶在這兩次寫字中,主要的是寫了一個“小”字,當然都是費了很大的力氣的。

     前面已經說過,韋小寶并不真正“不學”,常常是在裝傻、但要他寫字,确實也真是難為他。

    古代慣用毛筆,不正經練習寫字,想輕輕松松地寫漢字,是不可能的,即使是認識的字也不行)像韋小寶這樣輕佻的人,絕不會坐下來練字的。

     韋小寶寫“小”字時,是“拿起筆來,左邊一個圓團,右邊一個圓團,然後中間一條杠子筆直地豎将下來。

    ”筆順挺奇特,但中間一筆是由上而下筆直地豎将下來,頗符合漢字書寫章法。

    北齊時有個官員叫厍狄幹。

    他在署名時隻寫個“幹”字,而且那一豎是由下往上寫的。

    人們戲稱其為“穿錘”。

    這個詞的确切意思不清楚。

    如用西北地區的方言,倒是可解,隻是太粗俗了。

    看來韋小寶的筆力要比厍狄幹高明不少。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