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ZL提交
剛開始看鹿鼎記的時候,隻是覺得很怪,風格和以往的金庸作品完全不同,然後再看則覺得很好笑。
開始時對韋小寶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感覺,但是幾遍下來,我開始喜歡上這個人物了。
金庸筆下的人物一向給人一種高大全的印象,不過韋小寶則完全相反。
網上經常有關于阿Q和韋小寶的比較的說法,先不論高低,其中自然有其象征的意義。
在我看來,韋小寶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中華文化中某些共性的東西,既有優,也有劣,而最主要的就是對于利與義的态度。
好利與好義.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大多是宣揚一種重義輕利的态度,舍身取義,殺身成仁。
各種如此的美德故事也廣為流傳。
這些就構成了傳統文化中值得宣揚和了解,并為國人所自豪驕傲的部分。
但人畢竟隻不過是一種生物,也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須要謀求其自身的利益。
所以曆史上的記載也就多了很多不義之徒,見利忘義。
這些則作為了為人所鄙視唾棄的部分。
雖然是反面教材,但也綿延不絕。
但不論如何,這些都是已存在,并幾乎将永遠存在于國人中,所以将其視為“永遠不變的人性”似乎也并無不可。
而韋小寶的形象正是将好利與好義兩方面溶為一體。
韋小寶在維護自己的利益方面絕對是表率,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人(不僅是國人)的本質。
他從小出身市井,沒有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所以可以将這些方面徹底的表現出來。
他的目的是最标準的“生存與發展”,為此目的可以用盡渾身本領,不擇任何手段。
但這并不是其高明之處,最高明的是無論如何都可以心安理得。
此法與“精神勝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于具體之處,也不須我多說。
不過畢竟韋小寶是主角,所以金庸也要筆下留情。
其實在傳統中有更多的劣根性,如損人不利己或臨死拉個墊背的這類并沒有表現在韋爵爺的身上。
義在中國傳統上更多的是流傳于民間,所以大多數人不論其出身,其觀念都要受到影響。
韋小寶就是從說書裡了解到這些觀念,并将這些傳統中較美好的東西也繼承了下來。
在書中已經有大量的事例,我也不舉了。
而且有時候,甚至可以達到忘利的程度。
不過這兩方面的結合并不是那麼完美,所以很多時候,韋爵爺也要頭疼,而讀者也不那麼滿意。
如果說魯迅寫阿Q是為了挖掘國人的某些“劣性”的話,金庸則是希望更進一步,不僅表現劣的一面也要表現其“優”一面,從而把自己的作品提高一步,不在局限于武俠,而轉向人性。
但在金庸的筆下,其實更多的是傾向于其優的一面,所以仔細找找,除了不學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