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談《天龍八部》

首頁
    《天龍八部》是千百個掀天巨浪,而讀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葉扁舟上。

    一個巨浪打過來,可以令讀者沉下數十百丈,再一個巨浪掀起,又可以将讀者擡高數十百丈在看《天龍八部》的時候,全然身不由主,随着書中的人物、情節而起伏。

    金庸的作品,到了《天龍八部》,又是一個新的巅峰。

     一個接着一個的巅峰,這是金庸創作力無窮無盡的證明,每一部小說,都有不同的風格,都帶給讀者新的感受。

    到了《天龍八部》,以為以後,總不能再有了,但是還有更新的巅峰。

     《天龍八部》的想象力,比《倚天屠龍記》又進了一步。

    更不受拘束,更放得開,浪漫激情更甚,堪稱是世界小說的傑作。

     《天龍八部》一開始就釋名: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羅迦。

    接着又解釋了“八部”每一個的含義。

    照這樣的篇名看來,金庸是想寫八個人,來表現這八種道神怪物。

     可是,《天龍八部》中,哪八個人,是代表這八種道神怪物的!哪一個人代表哪一種,曾經詳細下過功夫去研究,都沒有結論。

     誰是夜叉?是“香藥叉”木婉清?木婉清在書中的地位一點也不高,當然不能代表八部之一。

    段譽是什麼呢?喬峰又是什麼呢?我的結論是,金庸在一開始之際,的确有着寫八個人,來表現八種道神怪物的意願但是寫作前的計劃,意願是一回事,寫出來的小說是怎樣的,又是一回事。

     聽起來好象很玄,但事實上,每一個從事過小說創作的人,幾乎都有過同一經驗:計劃在創作過程中,往往無法實踐,會中途突然改變,會有新的意念突然産生,會無法控制自己。

     金庸寫《天龍八部》之際,一定也出現了這樣的情形。

    所以結果,才有了這樣一部浩淼如海的小說,已不能在小說中找到某一個人去代表一種什麼意念,而是所有的人交雜在一起,代表了一個總的意念。

     這樣的情形,比原來創作計劃來得好,也使《天龍八部》更高深、更浩瀚、大氣磅礴,至于極點。

     《天龍八部》在結構上采取了寫完某一個人之後,再寫另一個人,而又前後交錯,将不同的人聯結起來的一種獨特結構。

    這種結構,《水浒傳》用過。

    比《水浒傳》每一段更有可觀之處,整體結構新鮮。

    若還有人懷疑“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八字解語,不必再與之辯論了。

     《天龍八部》在一個一個寫主要人物出場的前後銜接上,已到了天衣無縫的地步,小說之中,可以比拟的,也隻有宋江忽然一下子踢翻了一個烤火大漢的炭火,而這個大漢就是武松而已。

     《天龍八部》中每一個人物都及其出色,其中寫了一個悲劇人物,尤其是驚天動地這個悲劇人物是大英雄,大豪傑,有力量可以做一切事,但是卻無法改變他自己的悲劇命運。

     意外的遭遇,不是悲劇。

     明知會朝這條路去走,結果是悲劇,但仍然非朝這條路去走不可,這才是悲劇。

     《天龍八部》中喬峰的故事,是典型的悲劇。

     那樣的悲劇,古今中外的小說中并不多見。

     《天龍八部》中,金庸将正面人物的另一面,寫得更透徹。

    普天下敬仰的少林寺方丈,會有私生子。

    這種寫法,在以後兩部極重要的作品之中,更反複得到了發揮,而終于在《鹿鼎記》中,建立了“反英雄”的觀念。

     “英雄”必需是人,人一定有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不會受任何桎梏而改變。

     虛竹和尚對神的崇仰,無人會加以懷疑,但是他終于還是做不成和尚,那無關于環境,而是虛竹根本上是一個人! 人的地位在英雄、菩薩的地位之上,就算将之目為神道妖魔,都不能改變人的地位。

     論故事之離奇曲折,人物之多,曆史背景之廣泛,想象力之豐富,天龍八部在金庸所有其他作品之上。

    所不明者是金庸何以在“釋名”中保留了“這部小說以《天龍八部》為名,寫的是北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

    ”這句話。

    整部小說,雲南大理,至多隻占了五分之一的地位。

    由此也可以證明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