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庸
近三四十年的文壇上,可以說沒有一種文體能風靡如金庸、梁羽生、古龍等人的新武俠小說的,其中尤以金庸的小說最受讀者的歡迎。
大陸上由于種種原因,新武俠小說的熱潮起來得要晚一些,但自70年代末一直至今,讀者的熱忱始終未衰。
特别要注意的是大陸的幅員廣大,人口衆多,它所擁有的武俠小說的讀者,決不是港台等地所能比拟的。
這樣一種文化現象,我認為已經足夠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深思了。
曹正文兄最近寫成了《金庸筆下的一百零八将》,要我作序。
我是金庸小說的熱烈讀者,十多年來,我讀金庸小說盡管重複了三四遍,但至今仍有初讀時的熱忱。
我一邊研究《石頭記》,一邊卻酷愛金庸的武俠小說,我曾戲稱這叫做“金石姻緣”。
正文兄的這本書是專門分析金庸小說裡的人物的,我曾讀過他一部分文章,包括他寫的《古龍小說藝術談》(學林出版社)。
我覺得他的分析中肯而精要,能引人入勝,也能發人深思,可以說是閱讀金庸小說時十分有用的輔助讀物。
我認為貫穿在金庸小說裡的思想主流,是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盡管他并不是淺顯的表面的愛國主義,但他的作品的思想深處,卻蘊含着很深的愛國主義的思想和民族精神。
他的作品裡的正面人物,都有大義凜然的英雄本色,他所鞭笞的是那些背叛人民、背叛祖國的叛徒和殘害人民的兇暴之徒;所以讀金庸的小說,會使你産生強烈的愛憎觀念,并不是離開了正義和非正義,離開了愛憎的單純的故事情節;所以,我認為金庸小說的思想内涵,是有着明顯的積極意義的,當然,如能對讀者有所引導、分析,那這種積極作用就更易為讀者所認識、理解和接受。
金庸小說的情節結構,是非常具有創造性的。
我敢說,在古往今來的小說結構上,金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他的小說結構,第一是龐大。
他的小說,往往洋洋灑灑,一瀉千裡,而又縱橫交錯,形成一個龐大的完整的故事結構,可以說是體大而思精。
第二是緊張。
金庸小說情節之緊張、緊密,是人所共知的。
我第一次讀他的小說時,經常是通宵達旦,夜以繼日。
為什麼?就是因為情節緊張到使人無法釋手。
他的書,有的我已是讀第四遍了,但是仍舊沒有失去這種緊張感,可見他的小說有強大的吸引力。
第三是波瀾壯闊,奇峰突起。
他的小說,決不是平平的叙述,而是旋風式的狂飙突起;他的作品裡,雖然不乏幽美的境界,但更多的是壯美,是偉大崇高的美。
第四是前後呼應,細針密線,因果相連而又相隔,叙事無意而實有意。
讀他的小說,使人覺得情節的發展如流水般自然,有時奇情頓起,絕處逢生,而又使人覺得并非做作,實乃天成。
第五是奇情壯采,瑰思幻想。
武俠小說,天然帶有幻想成分和傳奇色彩,如果缺少了這一點,也就缺少了武俠小說的本質特色。
金庸的小說,往往在寫實中,不知不覺地将人引到了奇思妙想的境界,如入童話,如進仙境,使人目不暇結。
金庸的小說,正是由于有以上這許多結構上的特色,所以使人讀他的洋洋數百萬言的一部巨著,往往仍能手不釋卷地讀完而不覺其長。
金庸小說的人物,尤其有一種吸引人的力量。
正如曹正文在此書中指出的,他的全部小說,創造了不下數百号甚至更多的人物,可以說是社會各色人等差不多都被寫到了。
寫惡人是窮兇極惡,惡到了極點,然而又是各有各的惡德,決不是千人一面;寫好人又是好到了極處,大仁大義,英雄本色,然而又各有各的好處,決不是一種模式。
在金庸所寫的英雄豪傑中,我最愛的是喬峰和令狐沖,其次當然還有郭靖、張無忌、文泰來、陳家洛等等。
我覺得金庸筆下的喬峰,奇情苦志,真是寫盡了英雄本色。
我尤其愛他的豪情俠骨。
他與段譽一起賭酒時的那種真情,他在杏子林中蒙冤受誣時的那種苦志,他在聚賢莊仗義救人,獨闖虎穴,最後飲酒絕義,被迫開打,終而至于</PGNF05.TXT/PGN>義憤填膺,狂性大發,血雨腥風,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