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又稱乾隆皇帝。
他不僅在清朝帝王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曆代帝王中也是罕見的。
乾隆在位六十年,活了八十九歲,自誇“十全武功”,又自稱“十全老人”,這當然是自我吹噓。
他的功過,曆史學家褒貶不一,而小說家對他特别有興趣的地方,在于他雖是清代皇帝,其父母卻又是漢人。
相傳弘曆的母親為雍正生下一個女孩,同日,海甯陳閣老生一男孩,雍正的妻子擔心生了女孩不能讨雍正歡心,便以女換男,結果讓漢人的兒子當了清代的皇帝。
這個傳說記載頗詳,可信成分是多少,那就無從考證了。
金庸是浙江海甯人,生于海甯袁花赫山房(今袁花鎮新偉村一組)。
祖父查文清曾任丹陽知縣,為官清正,父親查樞卿是個開明地主,母親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堂妹。
金庸幼年曾聽說過乾隆本是漢人的傳說,他對海甯陳閣老的兒子當上皇帝,當然不會沒有興趣,憑這一傳說他寫出了處女作《書劍恩仇錄》,也為新派武俠小說開創了新局面。
他在《後記》中</PGN0299.TXT/PGN>說,自己把乾隆“寫得很不堪,有時覺得很抱歉”。
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
《書劍恩仇錄》中的乾隆已經很不錯了,雖然比不上《鹿鼎記》中的康熙威風。
我對金庸小說中許多觀點大抵贊同,如好人未必都好,壞人未必盡壞,但我對金庸描寫帝王的溢美之詞,極為反感,我實在不明白一個小說家為何要如此美化封建帝王,更何況曆史上的康熙與乾隆,依我看算不上是好皇帝。
乾隆在書中出場時,打扮成一個風流缙紳,在山石間撫琴。
他自稱東方耳,談吐雅緻,與陳家洛交談之後,便生愛才之心,雙方以扇琴互贈。
那一段描寫,極寫乾隆的氣度高貴與好交天下俊士。
第二處寫乾隆月夜遊西湖,杭州名伎玉如意妙曲動人。
使乾隆樂極忘形,而陳家洛婉言谏君,又使乾隆惱怒變色,但他終究還是忍住了。
這一場戲中,乾隆盡管擁有衆多侍衛,還是被陳家洛戲弄一番。
乾隆在第三場戲中夜祭父母,巧遇陳家洛,親兄弟在海神廟相認。
乾隆念手足之情,贈陳家洛溫玉一塊,上書“情深不壽,強極則辱”八字。
這一場戲寫出乾隆貴為天子,卻有難言之隐。
第四場戲寫乾隆身陷六和塔,受制于衆雄,他勉強應允陳家洛的叛清複明條件。
其中陳家洛慷慨陳詞,痛斥乾隆不忠不孝的一節,讀來大快人心。
第五場戲寫乾隆出爾反爾,為得到香香公主,假意應允陳家洛,又設毒計,欲滅紅花會。
最後逼香香公主自盡,自己心思又被母後察覺,雖僥幸脫險,但</PGN0300.TXT/PGN>其陰險之本心昭然若揭。
曆史上的乾隆當然是個有所作為的皇帝,他平定準噶爾部,消滅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又拒絕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這一些在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但與此同時,乾隆六下江南,擾害百姓,大興文字獄,重用貪官和珅,都足以令人發指。
乾隆本人愛好詩畫,妙解音律,這也是事實。
其字秀麗典雅,鄭闆橋評曰:“微有秀氣,筆力不足”,堪為高論。
其詩雖多,卻大多是平庸之作。
至于香香公主的故事,金庸是根據香妃故事杜撰的。
香妃并未自殺,在弘曆時得寵,封為容妃,曾随乾隆同遊各地,在宮中生活了二十八年,五十五歲病逝于宮中。
曆史上的乾隆與文學作品中的乾隆并不一緻,作為一種藝術典型的塑造,金庸自有其成功的一面,但對封建帝王大加贊美,我至今仍為之抱憾。
</PGN0301.TXT/PGN>
康熙
在武俠小說中把皇帝當作主角來寫,金庸是第一個。
他在《鹿鼎記》中塑造的康熙皇帝,便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
康熙不是俠士,但他懂武術,少年時以“小玄子”之名與韋小寶比武,很有兩下子,但康熙的真正才能不在武功而在謀略,他的裝假本事尚在精通騙術的韋小寶之上。
小小年紀,城府頗深,終于誘殺鳌拜,坐穩皇位。
金庸寫康熙,除贊美他的勵精圖治,還寫他富有人情味,是天下第一明君。
曆史上的康熙,廟号清聖宗,名叫玄烨,執政六十一年,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