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金庸小說排名錄

首頁
    在港台武俠小說家中,金庸是甯少勿濫的作家。

    金庸寫了多少武俠小說?他曾将其作品的第一字作一對聯,十四個字正好是十四部武俠小說: 飛——《飛狐外傳》 雪——《雪山飛狐》 連——《連城訣》 天——《天龍八部》 射——《射雕英雄傳》 白——《白馬嘯西風》 鹿——《鹿鼎記》 笑——《笑傲江湖》 書——《書劍恩仇錄》 神——《神雕俠侶》 俠——《俠客行》 倚——《倚天屠龍記》 碧——《碧血劍》 鴛——《鴛鴦刀》</PGN0009.TXT/PGN> 另有《越女劍》短篇(1970年),因其容量較小,又受對聯字數限制,金庸不列其内。

    筆者試以十四部作品作品評。

     品評之前,我先列出兩張排名錄,一為按金庸創作時間順序的排名: 1.《書劍恩仇錄》(1955年) 2.《碧血劍》(1956年) 3.《雪山飛狐》(1957年) 4.《射雕英雄傳》(1958年) 5.《神雕俠侶》(1959年) 6.《飛狐外傳》(1959年) 7.《白馬嘯西風》(1960年) 8.《鴛鴦刀》(1961年) 9.《連城訣》(又名《素心劍》)(1963年)10.《倚天屠龍記》(1964年)11.《天龍八部》(1965年)12.《俠客行》(1965年) 13.《笑傲江湖》(1967年) 14.《鹿鼎記》(1969-1972年) 需要說明的是,金庸自1955年闖入武俠世界,至1972年9月封筆,前後十七年寫了十五部作品。

    70年代中期,金庸對其作品作了逐字逐句的修訂;有些作品删改較大,某些章節甚至重寫,至80年代中期才完</PGN0010.TXT/PGN>成全部修訂工作,可見金庸創作态度之嚴謹。

     另一種排名錄,為金庸的好友倪匡所列。

    小說家兼評論家倪匡的金庸小說排名錄如下: 1.《鹿鼎記》(倪匡稱之為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說) 2.《天龍八部》 3.《笑傲江湖》 4.《神雕俠侶》 5.《雪山飛狐》 6.《倚天屠龍記》 7.《射雕英雄傳》 8.《書劍恩仇錄》 9.《連城訣》 10.《俠客行》 11.《飛狐外傳》 12.《碧血劍》 13.《鴛鴦刀》 14.《白馬嘯西風》 倪匡是以排名開金學研究之先河,他從《我看金庸小說》寫到《五看金庸小說》,文字活潑、調侃,見解标新立異,可謂精心研究“金學” 之傑出成果。

     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面對博大精深的金庸</PGN0011.TXT/PGN> 小說世界,愛好者各有所見,如作家三毛與評論家董千裡,就認為金庸作品最佳者是《射雕英雄傳》與《神雕俠侶》。

    筆者試以自己一得之見,另作一種新的排名,以期引起金庸小說研究者的争鳴。

     《書劍恩仇錄》 《書劍恩仇錄》(又名《書劍江山》),為金庸武俠小說之處女作。

     要認識新派武俠小說的本來面目,此書不可不讀。

     《書劍恩仇錄》寫紅花會群雄,如同《水浒傳》寫梁山泊好漢。

    書與劍的沖突,江山與江湖的對抗,史實與藝術的結合,武學與奇情的交融,顯出金庸出手不凡。

    其語言之生動流暢,人物群像之多姿多采,都超出了一般舊派武俠小說的水準。

     但《書劍恩仇錄》并未達到倪匡所譽之“光芒萬丈”的境界。

    其不足有三: 其一,故事結構以平鋪直叙為主,寫人狀物還沿襲舊派武俠小說的傳統手法,缺少懸念與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

    情節的焊接上也欠緊湊,少奇特之筆。

     其二,塑造人物形象,以群像為主,盡管文泰來、餘魚同、駱冰、徐天宏都有戲,但全書缺少一個震撼人心的大英雄。

    寫兒女情長之感人,還欠功力。

     其三,書中第一主角陳家洛是個失敗的藝術形象。

    他背後拖着宋江的辮子。

    對乾隆一讓再讓,甚至把深愛自己的女人送給哥哥當玩物,陳家洛的緻命</PGN0012.TXT/PGN>弱點,給全書蒙上了一層陰影。

     因上述三大缺陷,《書劍恩仇錄》隻能成為新日兩派武俠小說的交接點。

    它在金庸小說中排名第十四位。

     《白馬嘯西風》 此書為中篇,僅六七萬字,創作于金庸寫武俠小說的中期。

     雖然《白馬嘯西風》在容量上不及《書劍恩仇錄》宏大,故事情節也不如《書劍恩仇錄》好看,但金學研究者将其列為末位,我以為有欠公允。

     《白馬嘯西風》在新派武俠小說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它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武俠散文詩。

     它的特點有三: 其一,在結構上,比《書劍恩仇錄》成熟。

    情節雖不夠曲折,但處處有伏筆。

    李三之死,李文秀的感情波瀾,華輝與馬家駿的師徒恩仇,都有巧妙的鋪墊。

     其二,人物形象鮮明,不僅書中主角李文秀的遭遇寫得極其感人,而且寫蘇普與阿曼一家四人皆有個性。

    假扮計爺爺的馬家駿的心理活動也可見金庸用筆之細膩。

    能通過武打場面與兇殺氛圍來映襯出人物的内心活動。

    這些都是《書劍恩仇錄》未能達到的。

     其三,《白馬嘯西風》的主題比傳統武俠小說</PGN0013.TXT/PGN> 那種快意恩仇的主題深刻。

    全書自始至終以情孽為主線。

    白馬李三之死,看來是為了一張地圖,其實是死于情敵史仲俊之手;馬家駿出手相救李文秀,也是為情而舍命;華輝臨終前想殺死李文秀,隻是李文秀無意中問起他心中戀人阿曼母親的容貌,心靈顫抖使他下不了毒手。

    因情而活,為情而死,情之所在,孽之所存。

    這便是《白馬嘯西風》的成功之處。

     《白馬嘯西風》可排名第十三位。

     《鴛鴦刀》 《鴛鴦刀》亦為小中篇,也是金庸小說中别具面目的藝術作品。

     《白馬嘯西風》以情感人,《鴛鴦刀》以趣動人。

     在這幅“江湖諧趣圖”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漢,個個妙趣橫生。

     武功平平的“太嶽四俠”大言不慚;信奉“江湖妙訣”的周威信總镖頭大出洋相;林玉龍、任飛燕這對歡喜冤家大打出手;袁冠南與蕭中慧的喜結良緣;蕭半和突然露出太監的真面目。

    真是趣中有噱,笑中有諧。

     武俠小說中文字之調侃,非《鴛鴦刀》特有,但通篇皆有喜劇之色彩,這在武俠小說中實屬罕見。

     《鴛鴦刀》的缺陷是:表現“武”與“俠”的場面不夠淋漓盡緻,情節中巧合太多,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人物感染力稍遜,結尾又落入“大團圓”的窠臼。

    </PGN0014.TXT/PGN> 《鴛鴦刀》的排名應在第十二位。

     《碧血劍》 《碧血劍》是金庸創作的第二部武俠小說。

     金庸說此書的主角是明末忠臣袁崇煥,但袁崇煥未出場,雖補《袁祟煥評傳》一篇,終歸與武俠脫節,這是不成功處之一。

     其二,《碧血劍》事實上的主角袁承志,寫得與陳家洛一樣叫人失望。

    這位袁公子東奔西走串戲,不倫不類,又莫名其妙愛上一個撒嬌胡鬧的溫青青,實在丢男人的臉。

     其三,《碧血劍》在結構上不夠緊湊,故事焊接上有裂縫,語言表達上也未必比《書劍恩仇錄》娴熟,這可能與金庸初涉武俠世界、駕馭語言的功力無法做到遊刃有餘有關。

     倪匡兄因此認定《碧血劍》不如《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小說創作中的一個停頓,甚至是倒退。

    我卻不同意這一論斷。

     《碧血劍》是金庸新派武俠小說從摸索走向成功的一個重要轉換點。

     它的成功之處,是作者吸取新文藝手法(或者說西洋文學表現手法),第一次在他的武俠小說中運用倒叙形式來展示故事的起伏曲折。

    請注意,書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終沒有出場,他的個性特點以及有關他的故事,全部依靠溫儀與何紅藥</PGN0015.TXT/PGN>兩個女人的動人回叙,這個手法正是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的重要區别;而這種手法的運用為以後武俠小說情節的跌宕起伏開了先河,金庸在以後的《雪山飛狐》中運用得更加娴熟,古龍在《名劍風流》中也借鑒了這一手法。

     《碧血劍》第二個貢獻,是金庸小說中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半正半邪的藝術典型。

    金蛇郎君夏雪宜這一形象的誕生,大大增加了武俠世界中人性的複雜性,也為金庸以後小說中出現各種亦好亦壞的武林高手開了先例。

     僅此兩點,已足見《碧血劍》在新派武俠小說史上的重要性。

     可惜此書寫法上還欠嚴謹,敗筆時有所見,因此,它隻能屈居金庸小說排名之第十一位。

     《連城訣》 讀金庸小說,《連城訣》讀得我最苦。

     也許在我讀過的武俠小說中,它是一部内容最殘酷、基調最沉悶、回味最苦澀的作品。

     父親活埋青春正好、芳心萌動的女兒。

     師父教武功,故意讓徒弟誤入迷途。

     師兄弟為貪欲二字,勾心鬥角,相互陷害。

     為争奪一個女人,不惜設下種種陰謀圈套。

     一個善良的女人為救丈夫而死在丈夫劍下。

     把活人埋在牆中活活悶死。

    </PGN0016.TXT/PGN> 爾虞我詐,借刀殺人,貓哭老鼠,慘絕人寰,凡此種種,透溢在字裡行間。

     圈套中的圈套,陰謀中的陰謀,叫人領略人性之惡原來是如此卑鄙、無恥、陰鸷、刁猾、殘忍與虛僞,貪婪醜惡的世态萬象,讀得教人簡直透不過氣來。

     在《連城訣》中,尤見金庸冷峻的描述功夫,他不加任何評議,完全讓殘酷的真相說話。

    這種純客觀地描繪出的世界,足以和古今中外的悲慘世界媲美。

    其藝術感染力是震撼人心的,令人不忍讀第二遍。

     《連城訣》之前,金庸在《白馬嘯西風》中也寫過師徒恩怨,但直到《連城訣》問世,才充分顯示了金庸寫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與細膩,也為他以後寫《倚天屠龍記》中謝遜師徒的仇殺,打下了基礎。

     《連城訣》在結構上大起大伏,伏筆甚多。

    它的弱點是寫情太苦,不符合一般讀者的閱讀心理。

    盡管添了一條光明的尾巴,但還是超出了審美主體的接受能力。

     因此,《連城訣》隻能排名第十位。

     《俠客行》 以一對極其相像的雙胞胎的活動構成故事線索,并非金庸獨創。

     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寫過《錯誤的喜劇》,日本推理小說作家西村京太郎寫過《雙曲線的殺人案》,前一幕寫成喜劇,後一部寫成悲劇,但《俠客</PGN0017.TXT/PGN>行》的雙生子故事是一出悲喜劇。

     被稱為“狗雜種”的石中堅從小失去母愛,在歲月磨練中成為一代大俠;而深受父母寵愛的石中玉,卻成為一個無恥小人。

    兩兄弟的奇遇,引出一連串奇人奇事,如性格古怪的謝煙客,狂妄自大的白自在,胡鬧有趣的丁氏兄弟,癡情報複的梅芳姑,性情剛烈的史小翠,一直到那個如同神話世界中的俠客島中的神秘人物。

    這些頗為好看的情節看得人眼花缭亂,但一旦冷靜下來,便會發現作者有點故弄玄虛,比如貝大夫将錯就錯,就經不起邏輯的推敲。

    全書中的第一主人公石中堅,還缺乏一種英氣逼人的藝術光彩。

    在人物的出場上,也有呼之即來的毛病。

     我以為《俠客行》排名是第九位。

     《鹿鼎記》 《鹿鼎記》是金庸小說的封筆之作,也是武俠小說中的“四不像” 作品。

     倪匡稱它為不是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應為武俠小說的極品,又斷言稱得上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說。

    在金庸小說中,理所當然排名第一。

     持倪匡兄這種觀點的人可能不少,但也有不少武俠小說愛好者對此持截然相反的觀點。

    據我所知,有人(包括武俠小說研究者)至今未讀完《鹿鼎記》,理由是讀不下去。

     一部小說能引出兩種截然對立的看法,至少說</PGN0018.TXT/PGN> 明《鹿鼎記》的長處與欠缺都是明顯存在的。

     文學是人學。

    《鹿鼎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大膽的創新與突破。

     韋小寶無疑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典型。

    他的機智、油滑以及無賴的本色都表現得淋漓盡緻。

    一個從妓院走向宮廷的無賴(完全不懂武功),居然成為武俠小說中的第一主角,這是金庸的一大創新。

     金庸以韋小寶作突破,其實是要突破武俠小說的傳統格局,并深化武俠小說的主題。

    《鹿鼎記》超出了江湖恩怨、武林奪寶的舊模式,通過壯闊的畫面與多彩的人物個性,運用調侃的語言,去表現中國“國民性的悲劇”與“文化的悲劇”。

    這種立意是相當成功的。

     關于《鹿鼎記》的成功,倪匡論述極多,無須重複。

     但問題是,不像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是否真的是武俠小說的最高境界?我以為大可商榷。

     《鹿鼎記》至少有三個弱點: 第一,結構松散。

    故事情節缺少一個整體的框架。

     第二,太少武俠味。

    除了海大富與太後比武一節極為精彩,其他武打如同兒戲。

     第三,全書中缺少一個可愛的正面藝術典型(陳近南犯了陳家洛同樣的毛病)。

     從我個人愛好來說,我不喜歡被美化的小人(韋小寶)與被美化的皇帝(康熙)。

    </PGN0019.TXT/PGN> 金庸從寫好皇帝起筆(《書劍恩仇錄》),又以寫好皇帝收筆(《鹿鼎記》),這是他寫武俠小說的一大失敗。

     《鹿鼎記》排名為第八。

     《飛狐外傳》 如果把金庸十五部小說作“七上八下”排列,“飛狐外傳”應為“七上”之作。

     我是從讀《飛狐外傳》開始迷上金庸武俠小說的。

    至今重讀,仍贊歎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尤其開幕那場“惡戰商家堡”,可稱得上金庸武俠小說中最精彩的片斷之一。

     《飛狐外傳》的成功,不單單是這部書懸念疊起,情節精彩紛呈,還因為作者第一次完成了一個既有俠義心腸又具有一般人弱點的少年英雄的塑造。

    胡斐的天真、調皮、機智、不拘小節,都顯示了一個少年人的特點,讀來十分親切(這些性格後來在令狐沖與韋小寶身上各有體現)。

     他不懂武藝,但膽子大,在大是大非上善惡分明。

    從陳家洛、袁承志到胡斐,這是金庸小說中的正面人物形象的一次大突破。

     胡斐形象的唯一缺點是莫名其妙地愛上了袁紫衣,這種敗筆後來在張無忌身上也未能避免。

    由于袁紫衣這一人物寫得不倫不類,緻使《飛狐外傳》大傷元氣,故此書隻能排在金庸小說“七上”之末位。

     《神雕俠侶》 和《飛狐外傳》同時創作的《神雕俠侶》,比《飛狐外傳》有更明顯的優點。

     《神雕俠侶》的主題是一個“情”字:“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說明金庸小說除了表現傳統武俠小說“忠奸”、“恩仇” 的主題外又有了新的變化。

    金庸塑造了社會叛逆楊過與任情而為的小龍女(武俠世界中的兩大藝術典型),并通過楊過與郭靖的矛盾沖突,去表現社會與人的本性的不可調和。

    就主題而言,此書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但我以為,在“射雕三部曲”中,它還排在最末。

    它既沒有寫出《射雕英雄傳》中氣勢宏偉的場面,其人物典型也不如《倚天屠龍記》那麼豐富多彩。

    它的弱點還在于寫幾次戰争都有點松散,其中的主角楊過與小龍女,也不十分可愛。

    書中的配角如郭靖、黃蓉,失去了在《射雕英雄傳》中的魅力。

    令人難忘的郭襄又出場太晚。

    隻有她姐姐郭芙尚不失為成功的藝術典型,雖然她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女人。

     《神雕俠侶》在金庸小說中排名第六。

     《射雕英雄傳》 金庸小說在大陸掀起狂瀾,首先要歸功于《射雕英雄傳》的魅力。

     這部書據說在大陸印了八十萬冊,至今猶令無數讀者争相傳閱。

    倪匡兄認為,它的成功,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帥的地位。

     《射雕英雄傳》在藝術上顯示了金庸大手筆的氣度,作品以豐富的想象、瑰麗的文筆和壯闊的場面,展示了武俠世界的神奇魅力。

     武俠與曆史結合,不是金庸首創,但金庸卻是第一個駕馭曆史而又能随心所欲編寫故事與塑造人物的高手。

    他在廣闊的曆史背景下,充分運用文學手段,寫出“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傳奇故事,以筆掀驚濤的巧妙安排和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使武俠小說變成一種令人讀之不忍釋卷、回味再三、擊掌叫好的藝術品。

     《射雕英雄傳》在氣勢上幾乎可以壓倒所有的武俠小說:山水為之動色,日月為之慘淡,可謂古今罕見。

    但說到人物感情的糾葛,郭靖與黃蓉之間隻有一個虛設的蒙古公主,層次未免太單調。

    再說次要人物的活動場面,寫得不甚精彩,也顯出其旁枝的蒼白。

    同時在結構與語言上,可看出金庸小說還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将其排名第五位,相信大陸的武俠小說愛好者會表示贊同。

     《雪山飛狐》 倪匡兄認為金庸取得武俠小說大宗師的地位,應從他寫出《射雕英雄傳》開始。

    我以為還可拔前一點。

    《雪山飛狐》的問世,标志了金庸武俠小說已開創新派武俠小說的新天地。

     我以為,《雪山飛狐》宣告了新派武俠小說時代的到來,盡管金庸在此之前就創作出了《書劍恩仇錄》與《碧血劍》。

    《書劍恩仇錄》介于新舊兩派武俠小說之間,《碧血劍》在運用回述與塑造半正半邪的人物形象上為新派武俠小說的成熟提供了基礎,而《雪山飛狐》才達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武俠小說的新面目。

     《雪山飛狐》更成功、更完美地運用了回述形式,書中的主角是倒叙中的苗人鳳。

    對苗人鳳的倒叙,又通過各個不同的人物站在不同的角度來描述,也就增加了苗大俠的立體感,這是可贊可歎處之一。

     其二,《雪山飛狐》情節撲朔迷離,但懸念解開之後卻合情合理。

     其結構之嚴謹,正如金庸本人所說:“也許隻有《雪山飛狐》一部,是在結構上比較花了點心思..有點一氣呵成的味道。

    ”這也是《雪山飛狐》可列為金庸小說前五部的原因之一。

     說《雪山飛狐》是石破天驚之作,還因為金庸運用了電影手法與西洋文學手法來渲染惡戰前的氛圍以及各人的心理活動。

    以一天來寫一百年的恩怨糾葛,這種精妙的構思與立體框架,在金庸創作前期未曾見之,在以後的精品中也極少見之。

    至于故事的結局,作者留給讀者去想象,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安排。

     《雪山飛狐》可名列第四。

     《倚天屠龍記》 《倚天屠龍記》和《射雕英雄傳》屬于一種類型,都是氣勢磅礴、場面壯闊的宏偉畫卷。

    可秉燭夜讀而不知東方欲曉,可心搖神奪而不知美味佳肴,可生砥砺之心,可去榮辱之念。

     但《倚天屠龍記》在“射雕三部曲”中,層次更為豐富,寫人言情更加惟妙惟肖。

     在金庸小說中,人物之多姿多采,唯有《倚天屠龍記》可與《天龍八部》媲美。

    金庸寫此小說,不僅出場人物繁多,令人目不暇給;而且獨具個性者不勝枚舉。

    武當七俠,魔教二使者與四大護法,趙敏、蒙古高手,三派人物,旗鼓相當,以人出戲,這是《倚天屠龍記》的妙處之一。

     第二,《倚天屠龍記》寫情,實不在《神雕俠侶》之下。

    寫張無忌與殷離、周芷若、趙敏、小昭之間的瓜葛,可視為以後寫段正淳與韋小寶的嘗試之筆。

    至于楊逍與紀曉芙、何太沖與班淑娴、王難姑與胡青牛,都寫得一波三折,在迂回變幻中見出兒女情長。

    即使隻是神龍一現的何足道,也顯出金庸不愧為寫情之高手。

     《倚天屠龍記》最震撼人心弦的,是作者巧妙運用情節去表現那種無奈的悲劇氛圍: 寫俞岱岩無辜被金剛指斷其四肢; 寫張三豐七十高齡為救稚子委曲求全; 寫殷素素改邪歸正後難以求生; 寫殷離苦練蜘蛛手; 寫朱長齡父女假戲真做; 寫張無忌被攆下明教教主之位。

     這種種場面并非兵刃相見,而又比刀光劍影的拼死一搏更叫人蕩氣回腸,感歎不已。

     通過個性與偶然性來展示人生世界的複雜性,這一點在《倚天屠龍記》中也有上乘表現。

     紀曉芙被迫失身于楊逍,又為女兒取名不悔。

     周芷若明明愛上張無忌卻要與張無忌為敵。

     謝遜因妻子被辱而充當制造武林慘案的兇手。

     這種偶然中的必然,人性中的複雜與難測,都是過去的武俠小說中很難見到的。

     《倚天屠龍記》的不足,與第一主角張無忌的天性有關。

    張無忌與其父張翠山一樣,還缺少一種大英雄的光彩。

    他們在愛情上的表現,從另一個側面暗示他們在事業上的必然失敗。

     盡管如此,《倚天屠龍記》排名第三,還是無可厚非的。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充分顯示金庸博大精深的學問的一部武俠小說精品。

     在《天龍八部》之前,金庸用傳統的儒學來回述和解說武學。

    從陳家洛、袁承志到郭靖、張無忌,都有主動或被動的報國之心。

    作者以郭靖的入世愛國</PGN0025.TXT/PGN>來表現自己的人生觀。

    至《天龍八部》問世,金庸才以佛教的“大悲大憫”來破孽化癡,用佛教的去貪、去愛、去取、去纏來開導讀者,這就增加了武俠小說的思想深度與哲學内涵。

     《天龍八部》中有三個主角:段譽、喬峰、虛竹,一公子一英雄一和尚。

    三人身分不同,經曆不同,性格不同,但各占一台戲,既前後交錯,又相互映襯,既層次鮮明,又一氣呵成。

    這種結構與人物刻畫手法,開創了武俠小說寫人叙事的新路子。

     《天龍八部》是一部成功的悲喜劇。

     由悲而喜的有: 段譽所愛的女人竟是他的妹妹,但她母親刀白鳳說出他的生父是段延慶而非段正淳;虛竹曆經磨難,卻誤打誤撞解了玲珑棋局之謎;蕭遠山與慕容博結仇多年,拼死相搏,經無名老僧妙語點撥,死而複活,投身佛門;鸠摩智逞兇稱霸,吃足苦頭,後大徹大悟,泥井中成佛;段延慶從皇子變為乞丐,在欲殺段譽之時,不料得了一個兒子。

     也有由喜而悲的: 喬峰為丐幫之主,何等威風!後來他明白真相,愧對衆人,誤傷少女阿朱;段正淳處處留情,不料其夫人刀白鳳由妒而憤,紅杏出牆,自己的兒子原來是老婆與他人所生;阿碧吳語款款何等動人,與阿朱戲弄兇僧,後又</PGN0026.TXT/PGN> 陪發瘋的慕容公子流淚; 慕容複出場,風采照人,又有王語嫣美人依戀愛慕,結局發瘋,頭戴紙冠,受小孩朝拜,做稱帝白日夢。

     由此可見,《天龍八部》寫武寫俠,寫人寫情,皆大起大伏,曲盡其妙。

    讀武俠小說不讀《天龍八部》,實在是人生一大遺憾。

     《天龍八部》還有妙處:段延慶為雪受辱之恥,處處與段譽作對,幾次欲置段譽于死地,一旦達到目的,卻不知所害之人原來是他的兒子,此中哲理豈非大可供世人玩味? 若論此書之缺陷,書名《天龍八部》,指哪八個人物?作者沒有明言。

    此其一。

    第二,《天龍八部》寫得最有趣的人物是段正淳,他奪了段譽不少戲,有喧賓奪主之弊。

    第三,《天龍八部》放得開,但情節上的分枝太多,稍有松散之嫌。

    此三點,雖為枝節,但已使它屈居《笑傲江湖》之後。

     《天龍八部》排名為金庸小說第二位。

     《笑傲江湖》 一部真正偉大的文學巨著,必然同時具有結構上的嚴謹與豐富,内容上的壯闊與細膩,語言上的生動與流暢,情節上的跌宕與曲折,主題上的深刻與浩瀚。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認識《笑傲江湖》,我們都不會感到失望。

    它可以說是武俠世界中空前的驚世</PGN0027.TXT/PGN>之作。

     《笑傲江湖》最大的成功是塑造了武林中最出衆而又最平凡、最誠實而又最聰明的大英雄,他的名字便叫令狐沖。

     令狐沖武功不是最高,外貌不是最俊,氣度不是最高貴,智謀不是最出衆,但他卻超越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又不為佛教的清規戒律所束縛,于是,他在自由自在中體現了武學的最高境界。

     要懂得武俠小說如何開導一個人走向自由王國,《笑傲江湖》不可不讀。

     要認識武林中的世态萬象,去除名利之念與貪欲,《笑傲江湖》不可不讀。

     要體味風趣調侃的語言藝術,《笑傲江湖》不可不讀。

     要明白僞君子的騙術與領悟什麼是真善美,《笑傲江湖》不可不讀。

     要去除世俗門閥之念,要知道友情高于生命,《笑傲江湖》不可不讀。

     讀《笑傲江湖》可讀得熱血沸騰,大汗淋漓,振聾發聩,目不暇給。

     讀《笑傲江湖》可讀得忍俊不禁,捧腹大笑,拍案叫絕,心曠神怡。

     讀《笑傲江湖》可讀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愁眉苦臉,不忍卒讀。

     讀《笑傲江湖》可讀得心平氣和,浮想聯翩,大徹大悟,榮辱不驚。

     </PGN0028.TXT/PGN> 《笑傲江湖》有驚心動魄的格鬥,有令人莫測的陰謀,有情趣盎然的戀情,有豐富無比的哲理。

     《笑傲江湖》是金庸武俠小說的最高峰。

     《笑傲江湖》是新派武俠小說的最高峰。

     《笑傲江湖》是曆代武俠小說的最高峰。

     列《笑傲江湖》為金庸小說第一,不為虛譽。

    因為《笑傲江湖》已經超出了武俠小說本身的内涵,讀者可以從中體味成敗、榮辱、功利、情愛的哲理。

     《笑傲江湖》在寫情、叙事、述景、言志各方面,皆能匠心獨運,完全可和古今中外的第一流好小說相媲美。

     此書為第一,世人不可不讀。

     笑傲江湖 令狐沖 在金庸小說中,我最推崇《笑傲江湖》;在金庸小說的男主角中,我最傾心于令狐沖。

     令狐沖沒有段譽那樣顯赫的門第,他連自己的父母是誰也不知道,從小由師父師娘撫養成人。

     令狐沖不像陳家洛、袁承志那樣知書達禮,他自稱從不讀書。

     令狐沖的武藝絕對比不上喬峰,他曾戲谑地稱自己的武功在武林中排名第八十九位。

     令狐沖自負而口出狂言,但與楊過那種孤傲自大不同。

     令狐沖善良誠實也與郭靖的樸實愚鈍相異,他是個極有趣的人物,但決不像韋小寶那樣惡作劇。

     倪匡兄認為令狐沖身上有韋小寶的影子,這是一種曲解。

    雖然兩個人都愛開玩笑,都是口齒伶俐,口沒遮攔,但卻是形似而非神似。

    因為令狐沖雖自稱萬不得已才用點手段,其實他根本沒有用過任何卑鄙的手段,他的一生光明磊落。

     吳霭儀女士說令狐沖毫無心機,我也以為此說</PGN0033.TXT/PGN> 不妥。

    令狐沖殺羅人傑,救儀琳,都是極有心機,隻不過他的心機是聰明正直的表演,決無半點害人之心。

     令狐沖看來曠達灑脫,但又多愁善感,當他見到小師妹嶽靈珊與林平之稍稍親熱,心中便湧出一股說不出的煩惱。

    可見他也是武俠世界中的“情種”。

     但這一些,還不足以道出他的可愛之處。

    令狐沖最令我傾心的,是他把功名利祿看得極為淡薄,又不為世俗之念所動。

    他隻想做一個普通人。

    後來,他退出武林,醉心于綠竹巷中,過起神仙般的日子。

    這種境界,超出武林中人的一般追求。

     金庸寫令狐沖,頗具匠心。

    他人未出場,已給讀者諸多印象。

    第一次通過他師弟勞德諾說他酒瘾大發,向叫花子讨酒,一口氣喝了大半葫蘆的酒,點出他個性的放蕩不羁;接着由儀琳追述令狐沖救人經過,作者用的是先抑後揚、欲貶實褒之技,并穿插了誤會法,把令狐沖仗義救人、光明磊落的性格,通過一連串撲朔迷離的情節,有層次地逐步展示出來。

    這兩段皆為倒叙,讀來頗為生動,不是大手筆寫不出來。

     金庸寫令狐沖,還把他放到九死一生的境地,讓他受苦受難,多病多傷,令讀者不由不為他提心吊膽。

    他的不幸與幸運都是大起大落。

    令狐沖在金庸筆下實在磨難太重,經曆太慘,但反過來卻更顯出令狐沖百折不撓的精神與樂觀豁達的天性。

     令狐沖放任性情,口沒遮攔,正好體現出他的胸無雜念;令狐沖的處事随意,遊戲人生,正顯出他的</PGN0034.TXT/PGN>藐視禮教。

    由此可見,有功利之心的人,難以領略令狐沖處世的妙處;有世俗之念的人,也決不會像他那樣活得如此灑脫。

     我想,倘若一個人真正進入令狐沖這般境界,他便可以放縱自己内心的情感,即使有些波折,有些煩惱,也算不虛度此生了。

    因此,在陳家洛、袁承志、郭靖、楊過、張無忌、喬峰與令狐沖之間,我隻能引令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