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連城訣》簡評

首頁
《連城訣》并非金庸最重要的作品,卻依然寫得形象鮮活,情節曲折,技法圓到,很有藝術魅力,思想上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小說借江湖群豪争奪一座價值連城的神秘寶庫的故事,集中展示了貪欲所導緻的人性嚴重變态。所謂“連城訣”,就是這座寶庫地理位置的密碼,它隐藏在一套唐詩劍譜中。為了奪得這《連城訣》,同門師兄弟萬震山、言達平、戚長發竟然相互勾結,殺害師父梅念笙;三人内部又相互暗算,殘殺不止,禍延狄雲這樣老實無辜的徒孫。戚長發因連城劍譜得而複失,遷怒于女兒戚芳,眼看她落入仇家的虎口竟不施救,完全置親情于不顧。而為寶藏着迷、必欲取之的淩知府,不僅拆散女兒淩霜華與丁典的婚姻,還殘忍地活埋了女兒。可以說,貪欲驅使人們喪心病狂,失去人性,變成了獸類。

    書中人物之一,老實憨厚的狄雲實在想不明白:“一個人世上什麼親人都不要,不要師父、師兄弟、徒弟,連親生女兒也不顧,有了價值連城的大寶藏又有什麼快活?”廣大讀者同樣想不明白這個問題。這就是兩種人生觀的對立。

    小說結尾一章“大寶藏”尤其震撼讀者心魄。當金鑄大佛像及其肚内珠寶的秘密逐步顯露時,不但費盡心機、功虧一篑的言達平當場喪命,連殺他的戚長發也突遭萬震山的偷襲。而在危急關頭出手救了師父性命的狄雲,反又險些被戚長發所刺殺。真是“我不殺你,你便殺我”!此時的戚長發,由于不能獨吞這個寶庫,“聲音中充滿了貪婪、氣惱、痛惜,那聲音不像是人聲,便如是一隻受了傷的野獸在曠野中嗥叫。”最後,聞風而至的大群江湖豪客,江陵知府淩退思及其數十名兵丁,也都紛紛趕到現場,投入搶奪珍寶的行列。小說通過狄雲的眼睛寫道:

    這些人越鬥越厲害,有人突然間撲到金佛上,抱住了佛像狂咬,有的人用頭猛撞。狄雲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就算是财迷心竅,也不該這麼發瘋?”

    不錯,他們個個都發了瘋,紅了眼亂打、亂咬、亂撕。狄雲見到鈴劍雙俠中的汪嘯風在其中,見到“落花流水”的花鐵杆也在其中。

    他們一般的都變成了野獸,在亂咬、亂搶,将珠寶塞到嘴裡。

    狄雲蓦地裡明白了:“這些珠寶上喂得有極厲害的毒藥。當年藏寶的皇帝怕魏兵搶劫,因此在珠寶上塗了毒藥。”他想去救師父,但已來不及了。

    小說開頭,戚長發曾教授徒弟“躺屍”劍法。迨至結尾,果然“躺屍”

    遍地。一部《連城訣》,慘烈至極,俨然一幅人間地獄圖。狄雲若論武功,已是江湖一流,然而如此江湖,如此世界,縱然人莫予毒,生于其間,又有何樂趣可言?隻得退居雪谷,與水笙相厮守了。如果說巴爾紮克《高老頭》以深刻的現實主義筆法寫出金錢毀滅親情、迷人本性、使人異化的話,那麼金庸的《連城訣》則以較多浪漫誇張的筆法體現出相似的主題,收到了殊途同歸、一樣震撼人心的效果。這也許就是小說《連城訣》的主要價值所在。

    本書副線部分,寫了血刀門藏僧與南四奇“落花流水”的鬥争,其中血刀老祖與花鐵杆兩個人物形象,堪稱金庸的出色創造。血刀老祖的鮮活形象,是在幾場驚心動魄的拼殺中有力地顯示的,令人難以忘懷。花鐵杆從俠義道掌門到精神崩潰,跪地求饒,又到欺淩弱者,遮掩醜行,成為大奸大惡的人物,這一變化揭示得極其深刻和真實。

    《連城訣》的情節屬于奪寶模式,然而不一般化。它不像許多武俠小說寫邪惡勢力終究滅亡,正義力量定然取勝。在這裡,出污泥而不染的淩霜華悒郁緻死,武功高強的丁典中毒而亡;“落花流水”南四奇中,人品、武功堪稱真正英雄的水岱、陸天抒、劉乘風都壯志未酬,得以存活而且洋洋得意的倒是那個卑鄙無恥的花鐵杆。可見天道并不一定公平。但作者在寫出人性醜惡一面的同時,也寫出人間有真情。丁典與淩霜華在愛情上忠貞不渝,生死與共,就是很好的一對。狄雲宅心仁厚,與水笙經受許多苦難後成為相知,遁世而居,淡泊自守,回歸自然,也代表了一種人生理想。

    《連城訣》在情節構思上成功地吸取了偵探小說的一些套數。重大情節如神秘老丐的奇異出現,戚長發失蹤之謎(先“逃”後“死”,“死”而又“逃”),《連城劍譜》之多次轉移(得而複失,失而複得),連城訣數字之隐含意義,較小者如丁典狂暴兇狠地折磨狄雲,血刀老祖與陸天抒在雪丘下較量,等等,無不令人疑窦叢生,懸念突起,可謂精彩異常。但個别環節上似還有不夠周嚴之處。如大寶藏,按第三回中交代,乃六朝時梁元帝積聚埋藏的。“梁元帝性子殘忍,想必是埋了寶物之後,将得知秘密的人盡數殺了”。既然如此,何以大寶藏的秘密地址又在一二百年後被人用唐詩中的字句編成密碼,而編成密碼者自身反而對大寶藏無動于衷?這總是需要一點合理解釋的吧!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