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金庸筆下的大理

首頁
    金庸筆下的大理——1998年4月12日在大理“金庸學術研讨會”上的發言我們的主人出了一個很好的題目:“金庸與大理”。

    大理風光之美,千百年來聞名于世;而金庸小說,又是那麼臉炙人口。

    二者并列互證,無論從哪方面說都是錦上添花,相得益彰。

    人生難得之樂,是魚與熊掌兼而得之,現在我們這些與會者卻有幸達到了這種境界:既享受金庸美好的小說,又享受大理美好的風光,真是大飽眼福,心曠神怡。

    所以我在這裡首先要感謝會議的主人和小說家金庸先生。

     下面我就金庸筆下的大理,說些粗淺的閱讀感受。

     金庸涉及大理的小說,主要是三部:一是《天龍八部》,另外是《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

    後兩部中的“南帝”段智興,就是大理國皇帝,朱子柳是大理國宰相,其他還有一些人物也是大理國的官員,瑛姑則是大理的皇妃。

    但筆墨較集中的,還是《天龍八部》。

     金庸筆下的大理,自然景色是秀美而又雄奇、甚至帶點神秘色彩的。

    像一瀉千丈的滇西飛瀑,神異靜谧的無量玉壁,奔騰咆哮的瀾滄江水,氣勢非凡的“善人渡”橋,這些都構成了《天龍八部》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随着主人公段譽的曆險過程而逐步動态地展示出來,具有極大的魅力。

    段譽在晚間為逃脫别人的追捕而從山崖墜入谷底,先是“耳中轟隆轟隆的聲音越來越響”,感到“水珠如下大雨般濺到頭臉之上,隐隐生疼”。

    “到了谷底,站直身子,不禁猛喝一聲彩,隻見左邊山崖上一條大瀑布如玉龍懸空,滾滾而下,傾入一座清澈異常的大湖之中。

    大瀑布不斷注入,湖水卻不滿溢,想來另有洩水之處。

    瀑布注入處湖水翻滾,隻離瀑布十餘丈,湖水便一平如鏡。

     月亮照入湖中,湖心也是一個皎潔的圓月。

    ”面對這造化的奇景,段譽瞧得目瞪口呆,驚歎不已。

    到黎明時分,發現“瀑布之右一片石壁光潤如玉”,非常平整,如琉璃,如明鏡,于是想到:“看來這便是他們所說的‘無量玉壁’了。

    ”段譽起先猜測,所謂“玉壁上有舞劍的仙人影子”乃無稽之談,“定是湖面上有水鳥飛翔,影子映到山壁上去,遠遠望來,自然身法靈動,又快又奇”。

    後來卻又發現,自己所站湖岸的身後還有一片石壁,“這片石壁平整異常,宛然似一面銅鏡,隻是比之湖西的山壁卻小得多了”。

    終于在第二晚月光之下,發現對岸大石壁上确有人影,而這人影實在就是站在小石壁前的自身的影子,原來“我便如站在兩面鏡子之間,大鏡子照出了小鏡子中的我。

    ”這才開始揭出“無量玉壁”的真相,肯定了幾十年前真有一男一女常常在這裡舞劍。

    于是才使段譽發現崖壁上的秘密通道和“琅環福地”的石室群成為可能。

    其他像“善人渡”鐵索橋與奔騰的瀾滄江的描述,也都是和小說主人公當時的行動和心情緊緊結合着的,因此顯得極其貼切生動而又不拘一格,變化多端。

     這些美景,有的有所依據,有的全然出于作家的藝術想象。

    金庸沒有到過大理,卻将滇西景色寫得如此迷人,實在令人佩服。

    我甚至在想,類似“無量玉壁”這樣的風景,說不定哪天會在大理周圍和滇西群山中真被發現,那将引起極大的轟動。

    這是我的第一點感想。

    ” 金庸筆下的大理,人文環境是淳樸、善良,心性平和的。

    曆史上的大理,百姓都笃信佛教,上層又受儒家文化的很深影響,整個社會似乎沉浸在一種仁厚寬和的氣氛中。

    段譽的癡情、厚道、愛管閑事、反對學武,一方面是他的個性使然,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了大理國的社會風尚,與大環境有關。

    像在位的皇帝竟然出家為僧,這類事在中原隻可能是極個别的例外(如清代的順治皇帝),而在大理卻出現了不少。

    到《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