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俠侶》中的楊過和小龍女是金庸小說中最出名、也最受人喜愛的人物。
他們被認為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璧人,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最為曲折、最為生動、最令人激動和癡迷。
這是一個充滿了悲劇意味的故事。
自他們相愛之日起,就離多合少,往往舊劫未去,新劫又生,曆盡曲折悲歡,充滿苦澀蒼涼。
然而他們又堅貞不渝、锲而不舍,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鼈,海枯石爛情不變。
從而迷醉了無數的讀者。
然而,我要說的是,我們像楊過和小龍女一樣,在這一漫長而艱苦的曆程中,不自覺地墜入了一場迷夢之中。
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騙。
這場欺騙并非來自小說的作者——也許作者也像其主人公及讀者一樣受了欺騙——而是來自“愛的幻覺”,來自人性及其愛情心理。
楊過和小龍女當真是值得稱羨的佳侶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至少不能完全肯定。
這倒并不是因為楊過比小龍女要年輕幾歲晚一輩,也不是因為楊過失去一條臂膀和小龍女失去處女的貞操——這一切小說的作者都一一安排了圓滿的解決方法,而主人公也确實是克服了這些微不足道的障礙。
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的真正危機是他們的個性的極端對立,他們的人生理想及其喜愛的生活方式的極端矛盾。
他們實質上完全是兩種人,當屬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們走到一起本就是一次偶然,一種命運的捉弄,而他們的相愛更恐怕是一場誤會,一場不自覺的自我欺騙。
“異性相吸”,也許是産生這種誤會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這裡的“異性”
不僅是指男女性别的差異,而且是指男女性格上的差異。
我們常常見到一個活潑開朗的人愛上一個沉默穩重的人,一個聰明靈俐的人愛上一個木讷剛毅的人,一個外向的人愛上一個内向的人..等等,而都得到了相對完滿的結局,甚至可以歸納為一種“規律”,即異性相吸、相反相存。
我們不否定這一點,也承認性格的相互補充是愛情與婚姻的和諧或妥協的一種較為有利的情形。
但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對“另一極”性格的自然的傾慕,源于一個古老的審美法則,那就是隔岸觀景。
我們總是發現與自己不同的、有距離的事物較自己身邊的、眼前的、熟悉的事物更美。
我們總容易讓那些使我們“不明白”及我們不具備(沒有或沒見過)的東西迷惑。
..可是我們一旦“獲得”,這種審美距離一旦消失,情形就大不一樣了。
楊過和小龍女的情形大緻如此。
在古墓之中,兩人隻覺得互相關懷,是師父和弟子間應有之義,既然古墓中隻有他們兩人,如果不關懷不體惜對方,那麼又去關懷體惜誰呢?——
有意味的是,小龍女第一次離開楊過,是因為楊過根本不懂得愛情:
小龍女正色道:“你怎麼仍是叫我姑姑?難道你沒真心待我麼?”她見楊過不答,心中焦急起來,顫聲道:“你到底當我是什麼人?”楊過誠誠懇懇的道:“你是我師父,你憐我教我,我發過誓,要一生一世敬你重你,聽你的話。
”小龍女大聲道:“難道你不當我是你妻子?”
楊過從未想到過這件事,突然被她問到,不由得張惶失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喃喃的道:“不,不!你不能是我的妻子,我怎麼配?你是我師父,是我姑姑。
”小龍女氣得全身發抖,突然“哇”的一聲,噴出一口鮮血。
(第七回)
這裡有—個小小的誤會,歐陽鋒找到楊過,瘋瘋癫癫地點了小龍女的穴道(那時她正與楊過脫了衣服練“玉女心經”),被對小龍女心儀已久的全真派道士尹志平乘虛而入。
小龍女以為是楊過,也就坦然失身了,等到楊過找到小龍女時,尹志平早已離去。
楊過不知就裡,而小龍女則以為楊過在裝瘋賣傻,不負責任。
因而見他仍不叫她是“妻子”(她以為楊過占有了她)
而氣憤急怒,想要殺了楊過,終覺不忍,因而隻有轉身疾奔下去,離他而去。
可是楊過确确實實是不知道前因後果。
不知道如何得罪了師父,不明白“何以她神情如此特異,一時溫柔纏綿,一時卻又怨憤決絕?為什麼說要做自己的‘妻子’,又不許叫她姑姑。
”想來想去也想不出所以然來,隻有以為“此事定然與我義父有關,必是他得罪師父了。
”
楊過對他的師父小龍女,其實隻有敬愛之心,卻沒有性愛之情;有親近和依戀的關系,卻沒有熱烈的愛情沖動。
那時他還是一個孩子。
不懂愛情,不懂性,不懂男女之愛有别于師徒之愛、姑侄之愛。
等到小龍女離開他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