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愛之秘

首頁
    在尋找小龍女的過程中,才慢慢地意識到小龍女所要的男女之情是什麼。

    因而,他在追尋“白衣少女”(小龍女也總是一身白衣)的過程中,他結識了陸無雙、完顔萍,并把她們當成小龍女的幻影。

     他以為(我們大家都以為)自己愛上了小龍女卻不知小龍女此人也隻是一種幻影:愛的幻影。

    這幻影正是被他情窦初開的心創造出來的。

     同時,這幻影也是最初環境激發出來的。

     因為從此以後,他與小龍女就開始了離多合少,劫難重重的日子。

    除了這第一次分離以外,還有三次重要的或長久的分離,一是相聚不久,又因“禮教大防”而分離;再一次是小龍女因明白自己失身于尹志平,同時又以為楊過要娶郭芙而再度悄然離去;最後一次則是小龍女為了讓楊過吃藥治毒,跳進了絕情谷底,從而使他們之間分離十六年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分離雖然各有外部原因造成,然而都是小龍女主動離去的。

    雖然她每一次離去,都有足夠的“為了愛”的理由,誰能說這不正是她的本能的逃避呢!? 無論是理智的回避或是本能的逃避,造成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分離和懸念。

    而這種分離與懸念又恰恰是激發楊過的強烈的情感及其愛的幻覺的最好的動力。

    分離造成的是美感及其審美心理的距離。

    一次次分離之後的懸念總會得到自覺或不自覺的誇張和放大。

    更何況每一次分離,都伴有使楊過不得不去追尋的理由,比如第一次他是要找到小龍女,以便弄清他是怎樣得罪了她;第二次知道小龍女是迫于“禮教大防”而離去,激發了楊過的反抗命運的熱情(這在楊過的個性及生命中是一貫的);第三次知道小龍女對他誤解而離去,使他加倍地歉疚;第四次則是為了一句諾言.. 我們必須看到,在這一愛情——我們權且稱這種模糊不清的激烈情感為愛情——的追逐中,楊過始終是以熱烈的追求者而存在的。

    而這恰恰合乎楊過的性格,這種大苦大熱的曲折追尋,正合楊過的口味。

    在他而言——在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如此——追求本身,追求的過程本身已經比追求的對象更為重要。

    追求和期待雖然不無痛苦,但也是一種熱烈而美好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

    在這一過程中,始終都充滿最美好的期待和幻想。

    幻想中的情侶,期待中的戀人總是要比真實的人美妙得多。

     這一切乃是楊過的性格決定的。

    命運的障礙和外物的幹擾,總會激起他的強烈的逆反心理,僅是為了“反抗”本身,他也會不顧一切不計生死的(這在他反叛全真派時已經有過充分的顯示)。

    他和小龍女的關系遭到旁人的非議時,便又是如此。

    小說中寫道: ..黃蓉道:“好,你既要我直言,我也不跟你繞彎兒。

    龍姑娘既是你師父,那便是你尊長,便不能有男女私情。

    ” 這個規矩,楊過并不像小龍女那樣一無所知,但他就是不服氣,為什麼隻因為姑姑教過他武功。

    便不能做他的妻子?為什麼他與姑姑絕無苟且,卻連郭伯伯也不肯信?想到此處,胸頭怒氣湧将上來。

    他本是個天不怕地不怕、偏激剛烈之人,此時受了冤枉更是甩出來什麼也不理會了,大聲說道:“我做錯了什麼事礙你們了?我又害了誰啦?姑姑教過我武功,可是我偏偏要她做我妻子。

    你們斬我一千刀,一萬刀,我還是要她做妻子。

    ”(第十四回) 這一段充分地表明了他的性格,但并沒有表明他對小龍女的愛本身。

    — —在這樣一個激動的時刻,你就是讓楊過為了反抗命運而娶任何人為妻他都會毫不猶豫地這樣幹的。

    這就是他的性格。

    因此,如果沒有這些沖突,如果沒有這種強烈的沖突所引起的強烈的逆反心理及反叛精神,那又如何呢?如果沒有一次次的分離,那又會如何呢?——這樣的疑問是意味深長的,也是觸及本質的。

     強烈的愛的期待美化了愛的對象。

    熱情的愛的追求掩蓋了對愛的對象及愛本身的無知。

    這才是楊過與小龍女的真正的悲劇。

     十六年以後,這對情人重新聚首,恍若隔世。

    經過數十年的曲折和分離,這一對有情之人大概能不再分離地過幾天平安的日子了。

     然而,也許到了這個時候,他們(會不會發現)之間的愛情悲劇及無法調和的性格沖突才會真正地拉開序幕。

    而以前這幾十年的故事隻僅僅是這一悲劇的長長的“引言”?——遺憾的是,小說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正是作者的聰明之處,使我們保留了最為美好而強烈的印象,而無法猜度他們的“後事如何”。

    對此,我們不能責怪作者。

    因為小說不是生活的教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