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 從俠士到統治者--金庸的男主角

首頁
    、逢賭必輸&rdquo,似乎沒半點正經,絕對不肯以&ldquo救世主&rdquo的面目出現。

    在這方面,他像楊過多過像郭靖、喬峰,但是楊過愛讨人便宜,特别是愛讨女人便宜,令狐沖卻從不這樣做。

     令狐沖不守俗禮,非常不顧面子,衣服破;日也不在意,跟無賴潑皮賭錢,輸了讓人揍也不在意,但是他卻重視原則,甚至輕視自己的生命。

    方證大師要他投入少林門下,以便教他易筋經,救他性命,他甯願不救自己性命,也不肯改投少林。

    同樣,他在朝陽峰上。

    身受真氣亂竄煎熬,痛苦難當,明明聽命入教,便可得任我行教他化解,但他堅持不肯入教,至于将來怎樣,将來再算。

     不守俗禮的人,照例招人物議,對令狐沖而言,别人批評他,他不在意,但為師門惹上麻煩,卻十分内疚,在這方面他與楊過不同,他不是故意反叛,而是真真正正的漠視,常常忘記自己的行為是違反世俗常規。

     令狐沖所受的最重責備是正邪不分,亂交魔教中人,但是令狐沖其實在正邪之間,分得清清楚楚,隻不過他的标準,與世俗的标準不同。

    他尊敬的是高潔誠摯之士,鄙視虛僞而野心大之輩。

    他有精神潔癖,受不了虛僞奸詐的人。

    像左冷禅那類的野心家,他走得近了也會打冷顫。

     所以他能與田伯光結交,卻忍受不得所謂正派的青城子弟。

    他看人完全是從精神的尺度而漠視他們的社會地位,因此他大刺刺地不睬金刀黃元霸,卻對綠竹巷的一個老蔑匠敬禮有加。

    這又是與楊過不同,他尊敬誰并不是看人家對他好壞。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笑傲江湖》中看不起令狐沖的都是男人,女子差不多個個都對他好。

    嶽靈珊跟林平之要好之後,對他有過嫌隙,但始終也是信任他。

    恒山派的女弟子都敬重他愛護他,不獨儀琳一個人;定逸、定靜、定閑三位師太都欣賞、信任他,定閑臨死甚至堅持要他破天荒地當恒山派掌門。

     任盈盈對他傾心,一直對他的人格十分敬重;嶽夫人不管丈夫怎樣,都視令狐沖如同親子,不相信他是壞人。

     任盈盈一聽就知令狐沖沒有謀殺師弟,不問也知他因讨厭人無恥奉承,甯死也不會肯入日月神教;儀琳知道&ldquo令狐大哥&rdquo一定不肯做&ldquo低三下四的人&rdquo、一定不會愛情不專;嶽夫人知道他不會偷去林平之的劍譜,因為他&ldquo從小便不貪圖别人的東西&rdquo 。

     令狐沖實在是個光明磊落、坦率真誠的人,他的愛惡意欲,一看便知,女子少機心,對他不加以諸多懷疑,因此對他了解正确,有機心的人,用有機心的眼光測度他,于是把他全看錯了。

     令狐沖從不虛僞,不計較代價,不計較面子。

    他苦戀師妹不得,所有熟人知道,他也不計較許多。

    但同樣,盈盈對他另眼相看,也是天下皆知,她背負令狐沖上少林,以自己生命換他活命,又是天下皆知;儀琳亦是同一路人,她為令狐沖日漸憔悴,又哪裡有加掩飾?男人愛面子,吃不起這樣的虧,令狐沖重感情多于重面子,男人不明白不接受,但女性卻深能體會而産生共嗚,對他隻有更加愛護。

     令狐沖不自覺而突破了喬峰的樊籠,喬峰連國家民族的界限也不能超越,報仇枷鎖、事業枷鎖以為是重任,令狐沖憑良知分出善惡,甯遭放逐也不肯接受世俗的所謂&ldquo正&rdquo&ldquo邪&rdquo。

     楊過塵心未了,歸隐于活死人墓,是因為不得不在小龍女與花花世界之間作出取舍,但令狐沖本來就沒有事業心、沒有名利心、沒有使命感,他愛交朋友飲酒賭錢、愛研習武功音樂,他不需要活死人墓,在綠竹巷中過尋常生活,他已經很滿意。

     康熙 英雄&hellip&hellip怎樣才算是英雄?雖然金庸在《笑傲江湖》裡提出了一個看法,就是: 有高貴的人格的人值得我們尊敬,不一定是領導武林的大英雄才算偉大,但是《笑傲江湖》的故事背景與其他金庸小說不同,與&ldquo反清複明&rdquo、保衛國土等曆史背景無關,《笑傲江湖》裡的政治活動,全部是出于&ldquo武林人物&rdquo對&ldquo一統江湖&rdquo的個人野心,對平民百姓沒有半點好處,因此令狐沖決定不參加這種活動,并不牽涉到道德價值之間的矛盾。

     當然,他是要作出取舍的,他要娶嶽靈珊,便要與嶽不群同流合污,要獲得化解内傷的方法便要加入日月神教,但這是利益與原則之間的取舍,不是不同的原則之間的抉擇。

    令狐沖不是在社會責任與個人原則之間選擇了&ldquo獨善其身&rdquo,因此他的退出也沒逃避的意味。

     &ldquo出世&rdquo不一定行得通,金庸仍回到&ldquo入世&rdquo,也就是社會責任。

    所謂&ldquo英雄&rdquo 的問題上來。

     在《射雕英雄傳》的結尾,成吉思汗年老回顧一生成就,他傲然道,他所建大國,曆代莫可與比,古今英雄,沒有誰及得上他。

     郭靖不同意,他說,人死之後,占地不過數尺,殺人流血,占人國土,到頭無用:&ldquo自來英雄而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

    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

    &rdquo 成吉思汗滅國無數,隻是&ldquo殺得人多&rdquo,不算英雄。

    陳家洛、袁承志、郭靖、後期的楊過、張無忌、喬峰,個個都是力圖&ldquo為民造福、愛護百姓&rdquo的英雄。

    這些英雄,都是與當權者對抗的俠士。

     武俠小說的故事多以&ldquo反清複明&rdquo為背景,多少反映了中國人的民族感情。

    在這些故事裡,忠奸分明,俠士是漢人,是忠的;皇帝是&ldquo鞑子&rdquo,是奸的,&ldquo反清複明&rdquo終因強弱懸殊而失敗,但是俠士雖敗猶榮,皇帝雖然勝利,卻為天下鄙視。

     這大概反映了平民百姓對官府的抗拒心理。

     金庸在早期的作品,大緻用了同一個立場。

    在《書劍恩仇錄》之中,香香公主用她的生命去警告陳家洛&ldquo不可相信皇帝&rdquo,陳家洛以為乾隆是漢人,又是他哥哥,稍微相信他一點,就險些被乾隆害了。

     在原版的《碧血劍》,崇祯帝是袁承志的殺父仇人,是昏君,協助闖王推翻明朝是英雄行徑,但到闖王要做皇帝,闖王又變成壞人,俠士唯有退隐。

    這就是&ldquo權力使人腐敗&rdquo的道理。

     其他的小說,一直至《天龍八部》,即使不正面寫中國的皇帝怎樣差,也寫侵略者的首領怎樣野心可怕,在《天龍八部》,透過慕容複這個人物,金庸更寫出發&ldquo皇帝夢&rdquo的人的可悲可笑,《笑做江湖》更是攻擊政治野心為主題。

     但是金庸這個看法不是沒有改變的。

    他在《天龍八部》已開始比較清晰地質疑民族主義及以種族作出的劃分,後來,他對統治者的看法也起了轉變。

     在七五年改寫的《碧血劍》中,金庸加插了一段全新的袁承志行刺滿清皇太極的故事,大大地說明,皇帝不一定是壞人,滿清皇帝之中也有好的統治者。

    袁承志在屋頂偷窺皇太極與明朝降臣對話,先是驚覺這人知才善任,駕馭人才的法門實在高明,比崇祯高出百倍,繼而聽得他解說治國之道,他說:&ldquo南朝所以流寇四起,說來說去,也隻有一個道理,就是老百姓沒飯吃,咱們得了南朝江山,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讓天下百姓人人有飯吃&hellip&hellip&rdquo接着,就商量怎樣輕徭薄賦,為百姓造福。

    袁承志聽得&ldquo句句入耳&rdquo,隻盼多聽一會,幾乎忘了來此是為刺殺此人。

     在新版的《碧血劍》中,袁承志暗裡佩服皇太極,開始相信,由他來做皇帝,比闖王更有把握穩定江山。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