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皇太極被多爾衮謀殺,袁承志反而若有所失。
寫到喬峰,俠士英雄的典型已寫到窮途末路,到了《鹿鼎記》,金庸索性打破傳統,正面寫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
《鹿鼎記》的故事,以反清複明為背景,但是這次皇帝是可敬佩的、有遠見、有社會責任感的英雄人物,反清俠士卻以韋小寶這個胸無大志的市井人物為首領。
英明君主日漸把國家帶上繁榮穩定的軌道,反清俠士卻窩裡反鬧得不亦樂乎。
康熙是《鹿鼎記》的真正主角。
《鹿鼎記》以諷刺手法寫反清俠士,揭穿他們不過是凡人,也為名、為利、為地位面子、為女人明争暗鬥,也搞政治陰謀、弄權術,也腐敗得可以。
正義凜然的大俠陳近南失諸愚忠,裹在一片浪漫氣氛之中的白衣尼九難,隻差一線便淪為可笑。
但寫康熙,金庸沒有使用諷刺手法,一部《鹿鼎記》是康熙皇帝的成長經曆,從愛玩好勝的&ldquo小玄子&rdquo,經過磨練、克服困難(如殺鳌拜)而漸漸成熟,天威日重,終于成為憂國憂民、愛護天下百姓的一代明君。
盡管金庸借韋小寶之口,開玩笑稱他為&ldquo鳥生魚湯&rdquo,這仍看得出是典型的描寫英雄的手法。
金庸利用小桂子與小玄子之交,去塑造康熙的有真感情。
有人情味的形象。
他跟韋小寶的友情,增加讀者對他的親切感,他對建甯公主的兄長之愛、對太後的孝心,特别是五台山上、清涼寺中,會見順治痛哭失聲、戀戀不舍的兒子渴望父愛之情,都令人感到康熙不但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且是個深情的人。
到後來,他治理國家,處處表現着氣度和智慧,閱奏章報告台灣台風災情,竟&ldquo淚光瑩然&rdquo,要裁減宮中衣食赈災,悲天憫人之心,與紅花會群雄搶軍響救濟黃河災民比較,同一樣是俠義心腸。
康熙不是俠士,但在金庸筆下,他卻是個&ldquo為民造福、愛護百姓&rdquo的人,切合郭靖所訂立的&ldquo英雄&rdquo定義。
正如喬峰、郭靖、陳家洛等俠士英雄,康熙也有他的使命,就是治國安民的使命。
他并非以武功完成使命,而是運用才智、權術、駕馭人的手法。
他任用小人,用卑鄙的秘密情報員,顯然并不如典型俠士英雄那樣決絕地堅持道德完美主義,但他們不能完成救國使命,至多能像郭靖那樣,做到殺身成仁,而康熙卻能做到他治國安民的使命。
康熙與韋小寶差不多最後一次會晤時,對韋小寶說:&ldquo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台灣已取,羅刹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複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統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rdquo
從這個角度看,誰說康熙不是英雄?不過他是個成功的英雄。
他不是俠士而英雄;在金庸筆下,他是統治者而英雄。
&ldquo行大事不拘小節&rdquo的康熙皇帝,在人格上、道德上或不如甯為玉碎的喬峰,然而在金庸筆下,喬峰隻能以悲劇收場,康熙卻一直偉大下去。
這說明了什麼呢?郭靖若面對喬峰、面對康熙,又有什麼話可說?
或許要問金庸,在喬峰與康熙之間、在俠士與統治者之間,誰是他所選擇的理想典型,誰可以做更大的英雄,他會認為這個問題沒有多大意義,英雄是多種的,生而為統治者,跟生而為與昏庸的統治者作對的俠士,都可以各盡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完善。
但從《鹿鼎記》中,我們的确可以看到金庸對統治者的态度有所改變。
《笑傲江湖》裡的一切政治活動無非是一個目的:個人野心;一切政治人物,到了獨攬大權之際,都會失去智慧。
康熙皇帝卻完全不是這樣。
韋小寶
關于韋小寶,不知多少人寫了多少文字贊揚及分析,我對韋小寶沒有太大的興趣,我對這個人物的意見,相信三言兩語便可說盡。
正如康熙是個經過美化的君主,韋小寶是個經過美化的個人。
康熙十四歲已經辦事十分精明,金庸大幅描寫;康熙利用秘密警察卧底,刺探韋小寶的私隐,金庸以暗場交代。
同樣,韋小寶的毛病被寫成無傷大雅,他的為朋友、仗義疏财得到大幅渲染,每個人都喜歡令自己開心的人,韋小寶這個人物極具娛樂性,讀者自然覺得他可愛。
據說,《鹿鼎記》連載之初,很多人對韋小寶十分反感,這無非是習慣及期望問題。
金庸小說的主角,從第一本開始就是不少讀者能夠代入的英雄俠士,忽然之間出現了一個污言穢語(舊版更髒一點),總不學好的壞品行少年,自然無法接受。
但到如今,&ldquo韋小寶&rdquo名頭響當當,沒有看過《鹿鼎記》的人都知道他是誰,這種反感便不會出現了。
韋小寶過去難以接受,現在大受歡迎,也顯示出這十多年來的社會态度轉變。
過去的讀者比較純情、理想化,受不了韋小寶的犬儒幽默,現在的讀者現實得多,他們未必欣賞犬儒幽默,但韋小寶的故事是個窮人發達的故事,事實上,&ldquo所有人都愛聽成功史&rdquo,韋小寶的什麼&ldquo反英雄&rdquo角色、&ldquo反諷意味&rdquo、犬儒幽默都被淹沒,因為他賴以成功的因素,包括潑皮無賴、不怕闖、貪心、精靈、懂得作弊、花錢、奉承、虛僞,頑強的生命力和自信,根本是視作當然的求存之道,反而,像韋小寶那樣富貴而不忘本、有好處不吝分給朋友的人太少了,他的所謂&ldquo毛病&rdquo不成壞處,他的好處是罕有而實際的品德,韋小寶又怎能不是現代香港英雄呢?不過,有這個發展,金庸可能當初也料不到。
金庸在&ldquo韋小寶這小家夥!&rdquo一文之中,很清楚表明他很喜愛這個他筆下創造出來的人物,他說,韋小寶的行為及代表的風氣實在不足法,但中國人重感情而不重原則,他也是基于感情因素偏袒韋小寶、縱容韋小寶。
當然金庸不贊成韋小寶的行為,韋小寶最大的本領是&ldquo揩油水&rdquo,最可愛之處是把得來的錢财,抽出一部分分給手下,在香港來說,前者是貪污,後者是行賄,金庸多年來出任廉政公署的咨詢委員會,又怎能贊成或同情這種行為?
金庸喜愛韋小寶,對他偏袒及加以縱容,是因為他能夠從康熙的角度看韋小寶。
康熙喜愛韋小寶而縱容他,因為康熙自信十分了解他,自信有本事管得住他,大事上不會讓他作反。
小事上可以随他胡鬧,反正他有娛樂性,又對自己忠心,又可以為自己辦一些無法讓别人辦的事。
換句話說,他可以享受韋小寶帶來的樂趣,因為他知道自己控制得住韋小寶,不會讓他造成不愉快事件。
康熙一直派人暗中監視韋小寶,到最後關頭才森然告訴他,早已知道他是天地會的香主。
韋小寶吓出一身冷汗,承認什麼都在康熙的計算之中,康熙又有什麼不放心?正因如此,他才能夠說:&ldquo這小子便有千般不是,對我畢竟有忠愛之心。
&rdquo
《鹿鼎記》的世界裡,隻容得下康熙與韋小寶的配搭,餘者皆是跑龍套。
在權術至上的人治世界,英明君主跟醜角真是最自然的配搭,而英明君主永遠相信自己控制得住醜角,我相信這種配搭,在别的故事中,甚至在曆史上,是個危機四伏的配搭。
由我來評《鹿鼎記》,本來頗不适宜,因為金庸的意思是寫一些很中國人社會的東西,而中國人社會重人情、不重視規則,我不能不承認我是個不能忘記原則的&ldquo冷酷的人。
&rdquo
段譽
段譽是個值得羨慕的人,不因為他貴為王子,而是因為他樂觀豁達,恒常以欣悅而仁愛之心看世界萬物。
他對周遭環境的人物,永遠是抱着善意的好奇,對自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