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山
《倚天屠龍記》最有吸引力的男子不是主角張無忌,而是他的父親張翠山,遺憾的是,這個典型的俊秀書生,雖然有令人動心之處,卻始終擺脫不了世俗的局限,長久相處,恐怕忍受不了他的缺點。
他最動人之處是他感情洋溢,容易動情,但在男女之間,又強行守禮自約。
初次遇見殷素素時,他黑夜裡從岸上看她作文士打扮,悄坐舟中,還以為她是男人,及至應邀上船咫尺相見,才知是女子,他&ldquo一愕之下,登時臉紅&rdquo,來不及說一句話,立即已倒躍回岸上。
急忙倒躍回岸上,受驚的緣故是害怕自己動心。
殷素素處之淡然,放舟縱歌而去,歌詞之意,約他次日晚上錢塘江上、六和塔下再會。
張翠山找藉口赴會,實在因為已經被吸引,難以自己。
再次會面,事先已知是女子,但上船之後,把持着問得一句姓名,殷素素回目一望,他&ldquo見她清麗不可方物&rdquo,羞慚起來,忍不住又轉身躍上江岸,&ldquo發足往來路奔回&rdquo。
見了美貌女子而受窘若此,真是腼腆書生,但亦如嬌羞少女的流露真情,不能不令人心動,殷素素既然暗慕他風度翩翩在前,故意安排相邀相見在後,到此必然無法不對他傾心。
然而,這個風度翩翩,感情沖動而律己嚴謹的書生,畢竟沒有什麼真正識見,他的反應都不離世俗成規。
俞岱岩受了重傷,他悲憤起來即時要殺镖頭都大錦,路上見災民慘況,即時要都大錦拿出镖銀救濟。
謝遜對張三豐表示不佩服,他怒氣沖沖的要拂袖而去。
海上黑夜同舟,無意接近了殷素素,他馬上警戒自己要做守禮君子,正襟危坐;與殷素素合謀對付謝遜,又告戒她不可施暗襲,以免違反了&ldquo大丈夫所為&rdquo。
流落荒島,與殷素素訂下姻緣,殷素素自傷過去作孽太重,他義正詞嚴地勸她日後&ldquo改過遷善,多積功德&rdquo。
凡此種種,确是一般正确反應,他亦未必不是真心,但亦無處不依世俗。
到後來,指責殷素素之後自刎,仍是世俗。
不過,那時死了,教人惋惜,若其時不死,殷素素日後必會被這酸秀才悶死。
金毛獅王謝遜
&ldquo武林至尊,寶刀屠龍,号令天下,莫敢不從&rdquo&mdash&mdash《倚天屠龍記》裡最令人難忘的男子自然是金毛獅王謝遜,而真正配得上屠龍寶刀的人,也隻有謝遜一人。
他是全書最突出、最威猛、最令人歎服,也最令人惋惜憐憫的人物。
他文武全才,博通古今,而且,與也可稱為&ldquo文孝全才&rdquo的張翠山比較,張五俠馬上顯得迂腐拘束,而謝遜則見解獨特,如天馬行空。
張翠山的學問是死的,謝遜的學問卻充滿生命力,充滿了生命的熾熱要求,也充滿了生命的失落與憤怒。
謝遜給人的壓逼感,是他的殺傷力,以及在那股殺傷力背後的澎湃的悲憤怨毒。
他的遭遇奇慘,但他報仇的手段也是奇慘,他對人世、對天地的主宰充滿了憤恨,而這股憤恨,早已遠遠超出他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人神之間的對立,謝遜狂怒之時,大罵的不止是殺害他全家的成昆,而是令到這種事情能夠發生的&ldquo賊老天&rdquo。
謝遜是個叛徒,他反叛的不但是殺害他全家的師父,更擴至人間的倫常道德成規。
制訂這些成規的&ldquo聖賢&rdquo,這些聖賢及天下人所尊崇倚賴的萬物主宰。
金毛獅王确是&ldquo獅王&rdquo,他不但有雄獅一般的殺傷力,同時,獅子是百獸之王,謝遜在發揮他怒獅一般的殺傷力時,使人不但感到他的殘忍,也感到他的威嚴。
謝遜恨得深,想得遠,也愛得極深。
他對張無忌的愛親如父子,但他給無忌的愛,遠遠超過一般父親對兒子的愛。
他就是這樣,什麼都超越平常人之所能,似乎金庸有意創造的,不是一個普通英雄好漢,而是一個近乎神話式的英雄,像希臘裡偷火的普羅米費奧斯、像古代中國神話時射日的後羿,那些不顧後果,敢膽向諸神挑戰的英雄。
最近,無意中找到一本《三劍樓随筆》,那是三十多年前,&ldquo百劍掌主&rdquo、梁羽生及金庸合作寫的一個專欄的文章。
其中有兩篇是金庸談美國小說名著《無比敵》,一讀之下,恍然大悟,原來《倚天屠龍記》裡震撼心弦的人物&ldquo金毛獅王&rdquo謝遜,是從這裡來的。
我素來不喜歡美國小說,像《無比敵》那種深奧巨著尤其敬而遠之,看了這兩篇文章之後,好奇心大熾,幾乎馬上要找原著來看看,不過,想了一想,還是放棄這個&ldquo宏願&rdquo。
要了解金庸怎樣寫謝遜,看這兩篇短文可以了。
為什麼說謝遜是從《無比敵》來呢?金庸介紹這本書的内容說:&ldquo故事是說一個捕鲸船的船長亞海勃找大白鲸無比敵複仇的經過,他曾被這條白鲸弄得遍體鱗傷,還失去了一條腿,因此他如癡如狂的追蹤這頭山一般的白色鲸魚,他這種瘋狂的複仇欲望傳染給了全船的水手,終于造成了一個大悲劇&hellip&hellip&hellip這正是謝遜和成昆的故事。
但是金庸所吸取的,并不是《無比敵》的故事,而是使這個故事感動人的感情。
金庸指出,這本小說反映它的作者的環境與心理狀态:&ldquo曼爾維(作者)由于接連的失望與挫折,對于社會與周圍的人懷着一種憤激之情。
&rdquo這種憤激之情、&ldquo極度憤慨與拼命以赴的精神&rdquo,給予《無比敵》磅礴的生命力,而金庸就偷取了這一點火種,點了謝遜的靈魂。
然而,金庸對于《無比敵》不是完全滿意。
他認為捕鲸船長亞海勃的悲劇,雖然的确可與伊迪普斯、李耳王、奧賽羅這些古典悲劇相比,同是&ldquo和命運奮戰,但終于遭到毀滅&rdquo,但是由于《無比敵》描寫的&ldquo不是人類生活中一種真實的現象,白鲸隻是一種虛幻的東西,因之藝術力量不免受到損害。
&rdquo
他要為謝遜創造一個真實、在人類生活中的軀體,給他人類生活的悲慘遭遇,使讀者更容易産生共鳴。
金庸要給予謝遜一些極悲慘的遭遇,作為他的憤激之情的來源。
金庸采取了最聰明簡單的做法:他索性借用作者曼維爾經曆的一些特色,首先是他的悲慘家庭生活,其次是他因對宗教懷疑而感到的痛苦。
&ldquo他從小受宗教的熏陶,但逐漸逐漸,他對上帝與善惡的道理起了懷疑。
為什麼命運這樣殘酷?為什麼世界上的事情與聖經中所說的是這麼大不相同?&rdquo
金庸把這些經曆中國化,使讀者更感親切。
謝遜跟張翠山辯論是非善惡,張翠山說:&ldquo人之異于禽獸,便是要分辯是非,倘若一味恃強欺弱,又與禽獸何異?&rdquo謝遜反駁說:&ldquo當今蒙古人做皇帝,愛殺多少漢人便殺多少,他跟你講是非麼?&rdquo張翠山說:&ldquo蒙古人暴虐殘惡,行如禽獸。
&rdquo謝遜又反駁:&ldquo從前漢人自己做皇帝,難道便講是非了?嶽飛是大忠臣,為什麼宋高宗殺了他?&hellip昏庸的是南宋皇帝,但金人、蒙古人所殘殺虐待的卻是普天下的漢人。
請問張五俠,這些老百姓又作了什麼惡,以緻此無窮災難?&rdquo
在謝遜的殘暴中有很深的悲天憫人,他的殘暴根本是來自對痛苦的反應,這也是從《無比敵》來的靈感,金庸認為作者曼爾維&ldquo在劇烈的痛苦之中,迸發了強烈的反叛。
&rdquo而他所創造的船長的靈魂,&ldquo是一個叛逆的靈魂,心靈的深度充滿憤恨與反抗。
&rdquo
謝遜兇狠,但讀者敬佩他。
同情他;這也正是金庸指出《無比敵》的讀者對船長的反應:&ldquo這位船長由于憤恨與複仇欲而變成了接近瘋狂。
&rdquo(謝遜也間歇瘋狂發作)&ldquo然而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自禁地佩服他,同情他&hellip&hellip&rdquo
《無比敵》難讀,《倚天屠龍記》十分易懂,因為金庸給予謝遜一個任何人都很容易明白的具體原因感到悲憤,就是他全家被師父成昆所害,使他瘋狂地四處奔走去把成昆找出來,跟他作一死戰。
武功高強,甚至身材魁梧的成昆,是謝遜的&ldquo無比敵&rdquo。
謝遜的靈感來自《無比敵》,他的金發碧眼,可能就是紀念他的藝術來源,《倚天屠龍記》的大海飄流掙紮場面,可能亦是受這本小說影響,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