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 金庸的第二男主角

首頁
    是謝遜的收場完完全全跟《無比敵》不同,他的故事另有一層意義。

     船長亞海勃最後找着無比敵決戰,結果釀成悲劇,捕鲸船被掀覆,船長與全體水手葬身海底。

    謝遜與成昆的最後決鬥,雖然也是兩敗俱傷,但是卻不是同遭毀滅。

    謝遜指着成昆說:&ldquo成昆,你殺我全家,我今日毀你雙目,廢去了你的武功,以此相報。

    師父,我一身武功是你所授,今日我自行盡數毀了,還了給你。

    從此你和我無恩無怨,你永遠瞧不見我,我也永遠瞧不見你。

    &rdquo 以他兩人之間的深仇,以此化解,可說是十分寬大。

    謝遜與成昆不是以同歸于盡終場,而是以寬恕與重生結局。

    謝遜為愛心與慈悲佛法所感動,透過忏悔贖罪,終于獲得解脫與平安。

    《倚天屠龍記》雖然描寫仇恨及激憤之情,真正的主題還是&ldquo寬恕&rdquo。

     謝遜&ldquo移植&rdquo十分成功,金庸創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獨特人物。

    但是,這項&ldquo移植&rdquo也不是完全沒有弱點的。

    過去,我多次思索謝遜這個人物時,老是有一個迷惘之處,就是覺得他感情十分真摯,但他的遭遇似乎不能解釋他那種憤激。

    他全家被殺,仇恨之心應是具體地針對仇人成昆,憤世疾俗、指責神靈,通常是對蒙受冤屈及不公平待遇的反應。

    這種憤恨,與針對某個仇人的仇恨是不同的。

     根據金庸的文章,《無比敵》作者曼維爾本人少年時因對笃信的宗教發生懷疑,終至幻滅而深受痛苦,這種痛苦使他滿腔怨憤,加上他的家庭悲劇,個人命運坎坷,使他更加偏激。

     要是謝遜的遭遇是屬同一類,他的感情便可解得多了。

     張三豐 金庸寫張三豐,由十來歲的少年寫到百歲的武林泰鬥,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攜張無忌到少林寺求醫被拒那段。

     那時張三豐九十歲,是地位崇高的武當開山祖師,他以謙虛的态度,來少林寺叙故人之情,為的是救一個無辜稚子的性命,又主動提出以自己所參悟的九陽真經作為交換,不僅合理,實是對少林派有利,但是少林隻是不肯。

    不獨不肯,而且還對張三豐毫不客氣,口口聲聲說是礙于少林幾百年規矩,連寺門也不讓他進去,以&ldquo少林棄徒&rdquo的身分視這位一代宗師,可說是當面侮辱,但張三豐隻是忍着氣,低聲下氣地繼續請求,那當然是為了無忌之故。

     一位年紀這麼大的老人家,到了那個地步,還要受一些那麼心胸狹窄和沒有見識的人傲慢對待,那是多大的委屈。

    張三豐不但要接受這個委屈,還要接受受了委屈也救不到無忌的失望。

    令人十分難過。

     我記得我八九歲時,有一次母親要帶我去買一雙上學穿的皮鞋,找了幾間都沒有适合的,後來到了一家叫&ldquo占飛&rdquo的店子,有一雙放在高處的似乎适合,母親便請售貨員拿下來讓我們看清楚。

    售貨員十分傲慢,望也不望我們一眼,毫無挪動的意思,母親用懇求的語氣再說:&ldquo請你拿下來吧。

    &rdquo我登時心中大怒,這是什麼人!竟讓我媽媽受這樣的委屈去求他!當時苦苦忍着不出聲,隻因為不想為母親再添麻煩,但這件小事,不知為什麼,一直難以忘記。

     後來長大了,到了這個年紀,大大小小的委屈都不知受了多少,看張三豐上少林寺這段,不由得又是心酸、又是感歎。

     強如張三豐,受到舉世尊敬如張三豐,即是甘受委屈懇求,也會遭人拒絕,人生又哪能避免失意挫折呢? 金庸筆下的張三豐,是他小說中最多不如意事的前輩高人,以這樣的方法寫幾乎是神仙中人的&ldquo張真人&rdquo,真是特别而特别感人。

    他八十大壽,三徒弟俞岱被在短短數天内,當衆自刎慘死,(不知是盜版商的問題還是吳女士的問題,應該是五徙張翠山--東方劍)他在咫尺之遙而相救不得;張翠山遺下唯一骨血的一個小兒子身中毒掌,他又無法醫治。

    他熱淚滾滾下,哀呼甯願自己死了好,教人大駭,又大感不忍。

     張三豐創立武當派,當年是受一個無名婦人所激勵。

    他本來持着郭襄所贈的手镯,要去投奔郭靖、黃蓉,途中碰到一對年輕夫婦,婦人正斥責丈夫沒有志氣,一味思算倚靠嶽父;他頓時領悟到自己處境也是一樣,于是取消了投奔郭家的念頭,尋求獨創門戶而去。

     然而,張三豐到了晚年爐火純青之時,所創的太極拳、太極劍,卻是柔和到極點的武功。

    如假包換的&ldquo面面俱圓&rdquo,完全沒有棱角,完全圓渾自然,威力發揮于無形,正好反映出他随和謙厚而樸素自然的性格。

    這些絕頂武功,絕對不是心存意氣之争的人所能創出來的。

     張翠山偷窺張三豐空臨&ldquo喪亂帖&rdquo,創出以相傳&ldquo武林至尊,寶刀屠龍&hellip&hellip&rdquo二十四個字組成的一套絕世武功,那是&ldquo驚天地而泣鬼神&rdquo之作,由張翠山在峭壁上寫出,連謝遜也甘拜下風。

    這是絕世神功,但是剛猛,銳不可當的武功。

     到了張無忌臨陣學太極拳、太極劍,張三豐的武功已是完全沒有絲毫火氣,顯示他的随和忍讓,又更進一步。

     可是,人生就是這樣,多麼忍讓,仍須再忍讓,人生的失意失望,總是一波又一波。

    張三豐百歲之上,還得接受宋青書殺叔等等劣行的打擊,要親手擊斃這個本來全體寄以厚望的第三代傳人。

     在這沒完沒了的重重打擊之下,張三豐仍是個樂天而慈愛的老人家,對生命仍是持着肯定的态度,這該令多少稍受折辱即消沉于怨憤之中的人感到慚愧? 丁春秋 &ldquo星宿老怪&rdquo丁春秋是《天龍八部》裡星宿派的祖師,也就是阿紫的師父。

    這星宿派行事完全不照武林常規,不講究同門情誼、輩分尊卑,也不講究對師父尊敬,根本沒有&ldquo忠義&rdquo的觀念,總之誰的武功最高,誰就可以當&ldquo大師兄&rdquo、&ldquo大師姐&rdquo,對其他同門行使生死予奪之權。

    因此,星宿派弟子各自秘密練功,個個學得陰險歹毒,内部權力鬥争,慘烈無比。

    這一切規格,都是丁春秋所造成的。

     丁春秋出現之時,門人為他制造威風,又是絲竹、又是鐘鼓,吹吹打打地開路,齊聲呼喝:&ldquo星宿老仙法駕降臨中原,快快上來跪接!&rdquo還有人齊聲&ldquo恭請星宿老仙弘施大法,降服麼妖小醜!&rdquo 星宿老怪的确是武藝非凡,一呼哨便震倒幾人。

    此時,随行弟子馬上齊聲稱頌: &ldquo師父功力,震燦古今!這些叫化兒和咱們作對,那真叫做螢火蟲與日月争光!&rdquo各式肉麻誇大幼稚的奉頌言詞,此起彼落,誰人奉頌得越厲害、越高明,就越得到丁春秋的歡心,阿紫得他寵愛,主要是她能謅谀奉承得别出心裁,比其他弟子高明數倍。

     金庸寫星宿派,用意顯然在于諷刺世上一幹無恥之徒,專靠吹牛皮、拍馬屁,謅谀有權勢的人,企圖得到好處。

    寫丁春秋的用意,便是在于刻畫某些有權勢的人如何愛聽人奉承,一點不覺得他們的言詞肉麻,反而覺得理所當然,奉承的話稍弱一點,也會感到不滿。

     丁春秋絕不是笨人,他相貌堂堂,武功别創一格,威力驚人,但偏偏多荒唐的奉頌也受用天比,反映出一些所謂&ldquo高人&rdquo的尋常弱點,丁春秋的典型一路發展下去,變成任我行、變成左冷撣、變成神龍教主洪安通,有非常重要的寓意。

     任我行 任我行原是個令人心折的人物,連令狐沖也覺得他&ldquo談吐豪邁,識見非凡,确是一位生平罕見的大英雄、大豪傑&rdquo,雖然先前見他對人手段未免過分毒辣,但傾談之下,便漸漸相信&ldquo英雄處事,有不能以常理測度者。

    &rdquo任我行的魅力,可以想見。

     他并不隻是一個武藝高強的邪教教主,而實在是個不平凡的人。

    在西湖底一困十二年而保存理智雄心,顯見耐力之強;一脫困便着手恢複教主地位,短短時間内取得優勢,顯見手段謀略高明,他對少林寺方證大師說出他&ldquo佩服的三個半人物&rdquo,頭一個便是奪他位、囚禁他于黑牢中的東方不敗,又以武功高而&ldquo心地慈祥,為人謙遜&rdquo 之故佩服方證大師,顯見他胸襟識見不凡。

    這人雖然叫做&ldquo任我行&rdquo,名副其實的自大狂妄,專橫驕做,卻不是隻一味自大。

     任我行的城府之深,見于他故意把&ldq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