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ldquo仙&rdquo現身(教人想起&ldquo荒山之夜&rdquo的群鬼。
)衆人正思退路,忽然大松樹下隆然掉下一個青銅大鼎,随即牛毛毒針四方八面大蓬飛擊,風波惡、包不同及周遭不少小鬼大仙中針,駭呼之聲登時四起。
慕容複飛身踏上鼎蓋,使出&ldquo千斤墜&rdquo功夫,不使裡面的人越出,鼎中人連連運力,總不成功,&ldquo桑土公在哪裡?&rdquo&ldquo快拿解藥!&rdquo
呼喊不絕。
慕容複正以為鼎中人已經悶倒,豈料忽然之間,毒針又從另一個方向襲至,原來桑土公早自鼎底惜土遁走,再次發難。
慕容複飛身躍起,半空裡看得分明,雙足向岩石旁一個矮胖子踏了下來。
此人懷中抱着一隻小鼎,作勢欲發,正是桑土公。
他已被慕容複擊倒于地,包不同上前疾抓他肩頭,不料指頭一陣劇痛,己被他身上尖刺所傷。
他怒極要踢他屁股,忽然想起他屁股上可能也裝了尖刺,逼得硬生生收腿,改為舉起大石砰然砸下,以為砸個正着,誰知石下無人,桑土公又遁去!
這次他貼在岩石旁邊,夜色昏沉,他背脊跟岩石一模一樣。
最後,牛毛針的解藥自然也是被藏在土中,桑&ldquo土公&rdquo名副其實!
張三李四
&ldquo善有善報,惡有惡報&rdquo這個說法,在現實社會不是永遠正确,更多時是好心得不到好報,壞人反而能恣意橫行,勢力日益擴張,因此,人們往往盼望有&ldquo包青天&rdquo
那樣的權威人物來分辯善惡、警惡懲好,而更進一步就是希望自己能夠負起賞善罰惡的神聖任務。
問題是,真正毫不錯誤地分辨善惡、完全公平地賞善罰惡有沒有可能?
在《俠客行》裡,金庸塑造了執行賞善罰惡的&ldquo賞善罰惡&rdquo二使張三及李四。
張三李四當然是假名,他們的真名一直沒有透露。
他們執行龍木島主十年一次的賞善罰惡及邀請中原武林各大幫派掌門到俠客島喝臘八粥,已有二十年的曆史。
由于兩項任務一同執行,武林人士皆誤會掌門若接受邀請銅牌,幫衆門人則生,掌門若不肯接受,幫衆門人則被賞善罰惡使者殺得一個不留,根據龍木島主的解釋則是,遭殺的都是經過他們詳細調查,證明是大奸大惡的壞人或幫會,從來沒有殺害好人,而世間認為張三李四殺害好人,隻不過因為世人不知道這些表面良善的人所做的壞事。
但是,張三李四是否真的那麼明察秋毫而又大公無私呢?起碼在他們與石破天初見之時,他們的行為已是頗有值得懷疑之處。
他們對石破天毫無認識,不過見他态度奇特,不合世俗常理。
就懷疑他是有意加害他們的敵人。
懷疑也還罷了,但懷疑未經證實,張三李四已立意以自己練功的毒酒,送他進鬼門關。
當然,他們一開始便告訴石破天那是毒藥,是石破天不信而堅持要喝,但是張三李四的行為也極不光明磊落,最後加重毒藥,更分明有意置他于死地。
若真正嚴明查辦賞罰惡,斷斷不可能這樣做。
張三李四先以為石破天是壞人,後來知道他不是壞人,也隻當他是呆子,直到他們在給各幫派送銅牌的過程中,漸漸認識他深了,才确定他是個良善得少有的人,因此在俠客島上,對他十分友善親熱。
人是會錯的,所以還是不要自封&ldquo賞善罰惡&rdquo使者為妙。
白自在
&ldquo威德先生&rdquo白自在,真是一個有警惕作用的人物,踏入&ldquo灰色年華&rdquo的人當引以為戒。
這位雪山派的掌門,必然是武功與人格一般值得人景仰,不然也不會得到&ldquo威德先生&rdquo這個銜頭,既有&ldquo威&rdquo也有&ldquo德&rdquo,談何容易。
但正因為他成名得早,多年來雪派享譽甚隆,他又長年在淩霄城之中,讓門下弟子個個奉為天神般的人物,到得老年,竟然走火人魔,自大狂發作起來,自稱天下第一,任何弟子有一句表示有保留,便遭他打死。
石中玉投在雪山派門下,品行不端,對年紀尚幼的小師妹阿繡進行&ldquo性侵犯&rdquo,阿繡羞憤投崖自盡、母親急痛成瘋,祖母史婆婆與丈夫白自在吵起來,一怒出走。
當然阿繡并未死去,兩祖孫由石破天伴着回來,發現雪山派發生了巨變,白自在被關起來,門下弟子互相争奪掌門之位。
查究之下,才知道原來弟子不是有心反叛,而是逼得制服白自在自保,叛亂是由此起。
被關在數重門後、身上圍滿了鎖鍊的白自在,餘威仍在,他生來高大,令人感到威風凜凜,但他的自大狂也不減,他死要面子,堅持不是被制服囚禁,而是他自己喜歡住在那裡。
史婆婆與他談了幾句,即知他不是什麼急怒攻心,迷失理智,而是真真正正相信自己很了不起。
阿繡疼愛爺爺,一面哄着,一面要開鎖救他出來,但最後把他自自己的心魔中解放出來的是石破天,他結結實實地打赢了白自在,使他無法不接受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他絕對算不上天下第一。
清醒過來的白自在,不愧仍是個人物,他接受了&ldquo賞罰二使&rdquo的銅牌,為雪山派承擔禍福,作為他的贖罪。
多少人沒有威德先生一半的成就地位,也等不到他的八十高齡,就自視天下無匹了,生活環境越封閉便越易自大,别人同意,他沾沾自喜,更加不可一世,别人稍有異議,他便蠻橫對付。
好心的石破天太少了,這些人是自大下去的多。
黴手藥王
&ldquo毒手藥王&rdquo的故事不但有趣,而且充滿寓言意味。
金庸可能由于喜愛偵探小說,所以十分擅長制造懸疑。
&ldquo毒手藥王&rdquo這個既神秘而可怕的人物,在傳聞中一時是男,一時是女,一時老一時少,沒有人知道他的真面目,所知道的,隻是他神出鬼沒,下毒的手法防不勝防,無法可治。
胡斐和鐘兆文去找毒手藥王醫治苗人鳳的眼睛,氣氛又詭異又吸引人,程靈素出現之後,懸疑氣氛更濃厚,加上&ldquo七心海棠&rdquo、&ldquo藥王神篇&rdquo等等&ldquo法寶&rdquo,組織成一個近似魔法仙法的世界。
但揭穿了謎底原來并不複雜。
毒手藥王既研究醫治人的藥物,也研究毒藥,他不喜歡别人煩擾,于是隐居不出,除了程靈素之外,他的三個弟子是一個老者,另一男一女,他們到處施展下毒手段,便造成錯覺,以為&ldquo毒手藥王&rdquo是精于易容。
毒手藥王性情暴躁,出家之後,取名&ldquo大嗔&rdquo,後來脾氣稍有進步,改稱&ldquo一嗔&rdquo又作進為&ldquo微嗔&rdquo,死時已是&ldquo無嗔&rdquo了。
一個人不是生出來就完美的,但可以慢慢改進。
程靈素是&ldquo無嗔&rdquo時代的關門弟子,是用藥治人的&ldquo藥王&rdquo多于殺人于無形的&ldquo毒手&rdquo,但是慕容景嶽、姜鐵山跟薛鵲是他早期的弟子,他們接近&ldquo毒手&rdquo多于&ldquo藥王&rdquo。
毒手藥王最後化盡自己的暴戾,但是他暴戾時期的弟子,卻仍然遺害人間,他把&ldquo藥王神篇&rdquo傳給程靈素,希望她若不能引導他們改過,便為他清理門戶。
清理門戶,最後程靈素竟然做到了,但是&ldquo無嗔&rdquo大師忘記了他還有一位更可怕的師弟石&ldquo萬嗔&rdquo,他沒有對付石萬嗔的方法,終于&ldquo無嗔&rdquo弟子在&ldquo萬嗔&rdquo的三大劇毒之下緻命&mdash&mdash不是因為她本領比他低,而是她心地比他好。
這寓言的意義是什麼呢?最好的寓言,是有多過一個固定意義的。
我們可以說,善不是惡的對手,也可以說,最高的境界不是手操最大殺傷力的武器,而是舍己為人的精神。
陽頂天
倪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