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本體性(1)

首頁
    《紅樓夢》和其他各種書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往往使人忘記了它是一本書,而是将它看作宇宙的本體,人生的本體。

     舉個例子來說,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内容也很繁複,文字也很多,除了寫安娜一家,寫安娜和渥侖斯基的婚外情、婚外戀以外,還寫了有作家自況在内的列文和吉提,他們的愛情的成功等等。

    但是,從總體來說,《安娜·卡列尼娜》寫的是一個愛情的悲劇,是在宇宙和人生的本體上長出來的一棵樹,這棵樹的姿态、命運、形狀,能夠引起讀者無限的悲傷、憂思和沉重感,甚至是罪惡感,但這并不是本體本身。

    《紅樓夢》不一樣。

    《紅樓夢》雖然寫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而且用的筆墨也很多,也被許多人所接受,特别戲劇戲曲,改編《紅樓夢》都是突出愛情。

    但《紅樓夢》更多的是表達人生的本身。

     再譬如《三國演義》,寫得也夠全面的。

    裡面人物衆多,事件衆多,但它隻是人生的一個方面,就是所謂亂世英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政治和軍事的種種争鬥,它是一個“景”,像拉洋片,比如赤壁之戰,呂布戲貂蟬,六出祁山等等,一篇又一篇。

    但是《紅樓夢》給人的感覺就不同。

    怎麼不同呢?所謂人生的本體又是什麼意思呢?對宇宙,對人生的本體,可以有以下一些說法。

     一種是從物質的層面來說,宇宙也好,人生也好,它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元素所構成的。

    中國最普通的說法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

    印度的說法就是“四大”:地、水、火、風。

    《紅樓夢》沒有具體寫金木水火土、地水火風,但是它寫到了陰陽,寫到了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寫到了世界的消長變化,寫到了世界的永久性。

     其次,《紅樓夢》寫到了生老病死、聚散離合、興衰榮辱、吉兇禍福、是非功過、善惡曲直。

    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這是與生俱來的憂患痛苦。

    生也不容易,老了也很苦,生病不好,死亡也是很痛苦的事情。

    《紅樓夢》裡的生老病死很多。

    一上來就讨論聚散離合問題。

    林黛玉是喜散不喜聚,賈寶玉是喜聚不喜散。

    其實這個沒有太大的區别,她喜散不喜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既然聚完了最後還得散,不如咱們就不聚。

    實際上她仍然是喜聚,她怕的是聚以後的散。

    林黛玉是多看了一步棋,意思說現在聚了,待會兒還得散,所以幹脆就别聚了。

    賈寶玉說既然聚了,最好就永遠不散。

    還有探春的遠嫁,《紅樓夢》也作為非常不幸的事情,這和當時的空間觀念有關。

    《紅樓夢》也寫到了興衰榮辱。

    賈家是名門之後、功臣之後,是貴族,是豪門,是特權階層當中的人物,但是又沒有實權。

    他們最關心的事情,最擔心的事情,而且往往又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就是終有衰的那一天。

    吉兇禍福也是這樣,《紅樓夢》裡還經常出現一些預兆,特别是到後四十回。

    現在古今中外再找不着一本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