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象《紅樓夢》一樣能夠寫這麼多的生老病死、聚散離合、興衰榮辱、吉兇禍福。
我剛才還提到的是非功過、善惡曲直,這些我不想細談,因為《紅樓夢》并不着重進行道德價值的判定和道德上的歌頌與譴責。
雖然裡邊也有一些比較激烈的話。
比如說,通過柳湘蓮之口,說賈府裡頭非常的肮髒,甯國府隻有門口的兩個石頭獅子是幹淨的。
但是這種譴責非常籠統,在寫到具體人物時,作家的心情卻是非常複雜的。
讀《紅樓夢》的時候,你會感到對人生命運的滄桑體驗,其強度甚至于超過了實際生活。
《紅樓夢》裡有一種宿命論和報應論,這是中國人最普通的對命運的兩種感受。
這兩種感受是并存的,又是對立的。
宿命論認為盛極則衰,榮盡則辱,水滿則溢,一切都是命,沒有道理。
賈家被冊封,元妃省親等等,所謂鮮花着錦,烈火烹油,忽然又出事了,被抄家了,這是命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所謂氣數已盡。
與此同時又有報應論。
就是說每一件壞事都有它的結果,所以賈家的衰敗也并不是無迹可求。
錦衣衛查抄榮國府的時候,說的那些問題,大部分都和王熙鳳的所作所為有關。
另外,管理混亂、道德敗壞、仗勢欺人、逼出人命……什麼石呆子的扇子,多渾蟲等等,各種低級下流的事情賈府裡都有。
所以《紅樓夢》裡既有宿命論,又有報應論,既有宿命感,又有罪惡感。
說《紅樓夢》有本體性,就是說它充滿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它寫到了人性的各個方面。
從情感上來說,甚至于從審美的角度來說,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酸甜苦辣的過程,就是一個感受的過程。
在《紅樓夢》裡,大葷大素,大文大白,大粗大細都有。
那麼,為什麼說《紅樓夢》好像人生的本體一樣,好像是宇宙的本體一樣呢?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本體先于方法,本體産生方法,本體先于價值,本體産生價值。
中國文學,一直強調教化傳統,所謂不關風化題,縱好也枉然。
在道德上,文學作品體現的是一種二元對立的觀念,一種是君子,一種是小人,一種是忠臣,一種是奸臣……分得是非常清楚的。
《紅樓夢》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不急于作先驗的價值判斷,比較缺少二元對立的色彩,而更多的,是讓你知道這樣一個家庭,這樣一種地位,這樣一批人,他們是怎麼樣生活的,他們的可愛之處在什麼地方,他們的令人歎惜之處在什麼地方,他們的窩囊無用之處在什麼地方,他們的卑劣下作之處在什麼地方。
《紅樓夢》是本體在前,在方法之前,在價值之前,本體先于方法。
所以我有一種說法,我認為《紅樓夢》有一種耐方法論性。
文學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流派,用這些方法、這些流派分析《紅樓夢》都有收獲,都行。
什麼寫實主義,現實主義,甚至曆史寫實主義,用這些方法來分析《紅樓夢》,現在還是非常有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