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黛玉之美

首頁
    雖疑人家藏奸,卻被三兩句掏心窩子的話卸去武器的簡單。

     隻看她和紫鵑的關系,言語間每每能見那種姐妹般的親情,她和寶玉怄氣了,紫鵑敢派她的不是,你能想像莺兒派寶钗的不是嗎?或者侍書派探春的? 紫鵑跟寶玉也說,偏偏她又和我極好,一時一刻我們兩個離不開。

    這話也不是每個丫頭都敢說的吧?這是明寫,還有幾處暗寫,紫鵑知道黛玉的心事,想方設法試探寶玉,若黛玉真是個刻薄人,或如寶钗與莺兒那樣主仆有序,紫鵑決計不會也不敢多這個事,回家後更不會對黛玉說,你又沒有兄弟姐妹,誰是知疼知熱的人?不如趁老太太還明白硬朗時節,作定了大事要緊。

    不然的話,王孫公子雖多,哪一個不是三房五妾,今兒朝東,明兒朝西?娶一個天仙來,也不過三夜五夕。

    何況姑娘娘家又沒人。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

     過後薛姨媽開玩笑要把黛玉說給寶玉,紫鵑也是熱心撺掇,這固然是紫鵑的善良,也可看出黛玉的厚道。

     其次,黛玉懂世故而不弄世故。

    寶玉生病,她遠遠地看鳳姐竟沒來探望,心中詫異,想着這人就是沒這個心,為了做給老太太、太太看,少不了也要打個花胡哨的。

    正想着,鳳姐就帶着一幫人花枝招展地來了,她那一套也就對付尤二姐吧,黛玉可是摸得準準的。

     身體孱弱加上無心于此,鳳姐生病一段,黛玉未得進入臨時執政的三駕馬車之列,但她毫不介意,熱眼旁觀,還私下裡向寶玉贊揚探春的改革,說她辦了好幾件大好事,并為榮國府的财政感到憂慮:進得少,出得多,長此以往,必将後手不接。

    黛玉也挺知道理家之道的啊,都說寶玉娶了黛玉也過不好,我看不見得,隻要不觸及她的底線,黛玉其實也是個有彈性的人。

     倒是榮國府的準接班人賈寶玉,聽得黛玉所言,居然沒心沒肺地一笑,說管他呢,反正少不了我們兩個的。

    黛玉簡直懶得搭理他,立即找寶钗說話去了。

     深谙世故的黛玉卻不弄世故,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她可以給趙姨娘含笑讓座,以示禮貌,卻決不會向這個不讨人喜歡的女人示好,而寶钗卻在分送哥哥帶回來的土特産時,連帶趙姨娘都有一份。

    是非難論,隻能說黛玉行事全出己心,而寶钗不是。

     黛玉罵周瑞家的一節更讓我稱快,薛姨媽托周瑞家的将十二支宮花分送給黛玉等人,周瑞家的最後才送到黛玉那兒,黛玉随手擲還,說,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

    周瑞家的站在旁邊,一聲不吭。

     黛玉原沒說錯,從後文可以看出,這周瑞家的就是個看人下菜的角色,為虎作伥,挑撥是非,搜檢大觀園,哄騙尤二姐,給王熙鳳找麻煩,樣樣壞事她都有份。

    隻不過她是太太的陪房,又非大奸大惡,衆人樂得做沉默的大多數,隻有黛玉讨厭這個俗人,用一個動作頃刻發洩。

    但是周瑞家的會白受這個氣嗎?黛玉就不明白這會使自己失分嗎?以她的聰明,比任何一個讀者都知道後果,隻是非如此不能快意,黛玉此舉,怎一個“爽”字了得。

     3、詩意的靈魂 上面兩點,仍不能使黛玉成為大觀園裡最有光彩的女性,黛玉之美,還因她有着詩意的靈魂。

     寶玉對于黛玉的另眼相看,是因她從不勸他讀書,好像寶玉是不喜歡學習的頑童,專喜歡聽順耳的話似的。

    其實他不過不喜歡讀正經書,他願讀莊子西廂,不愛做八股文章,他不想加入賈政賈雨村的行列,那個世界男性的味道太重,令他眩暈。

     他憎惡别人将他朝所謂正道上驅趕,不能想像一個女人也對那樣的世界心存向往,不管他對寶钗懷有怎樣的好感,隻要她一句勸學的話,就知道她與自己不是一路人,道不同,不相與謀。

    雖然襲人同樣地規勸他,但是他從來沒把襲人當成愛人,襲人不過是侍侯他的人,從生活上,從生理上,他不必去計較她的每一句話。

     他與黛玉所惡者相同,所愛者亦相同。

    當寶玉憐惜殘紅遍地,不忍看它們零落成泥,要撂到水裡,讓它們順水而去,黛玉卻覺得順水而去還不算完結,也許外面就是髒水,不如掩埋了徹底。

    這番對話,好似閑言碎語,卻是他們生命哲學的碰撞。

    黛玉葬花,頗有些行為藝術的色彩,可入《世說》,它表述了對美麗生命的痛惜,對生命本身的贊美與埋葬,既熱烈又絕望,既優美又凄涼,當黛玉念出:“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時,寶玉不覺恸倒在山坡上,這樣的感念在他胸臆也徘徊良久,隻不過,黛玉用一種優美的方式表達出來了。

     共通的靈魂使黛玉能夠理解他所做的乖謬之事,他因和琪官交往被打,寶钗雖然心疼,仍然怪寶玉不該和那些人來往,黛玉來看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