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小說的人都知道,最難寫的是有許多重要人物在場的場面,因為必須讓這些人物都有話說有事做才行。
所以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最容易寫得一般化。
但是曹雪芹特别善于寫集體活動,這樣不但人物可以互相映襯,而且節省筆墨。
從三十九回起至四十二回,曹雪芹通過賈母接見,劉姥姥編故事,賈母兩次宴請,鴛鴦行酒令,劉姥姥逗樂等大小故事,使許多人物都在一個集體場合亮了相,寫活了十幾個人物。
曹雪芹往往幾筆就連帶寫出幾個人的性格,比如行酒令時,黛玉用了《牡丹亭》中的一句詩“良辰美景奈何天”,“寶钗聽了,回頭看着她。
黛玉隻顧怕罰,也不理論”。
接着黛玉又用了一個《西廂記》中的典故,“紗窗也沒有紅娘報”。
寥寥幾十個字,寫出了黛玉、寶钗兩個少女不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而這些都是由于劉姥姥的活動引起的,劉姥姥是這三回半中唯一的貫穿性人物和中心人物。
最難得的是通過賈母、劉姥姥等衆人到栊翠庵飲茶寫出了妙玉,這是前八十回中妙玉最重要的一次亮相。
如果沒有這場戲,作為金陵十二钗正冊的重要人物妙玉的形象就将大為減色,甚至可能根本站不起來。
因為她很難有和别人在一起活動的機會。
栊翠庵雖然也是賈府家廟,平時别人進庵燒香,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
但是賈府在外面有規模很大的家廟鐵檻寺,還與好幾個廟觀尼庵關系密切,而栊翠庵在大觀園内,本來就屬于元春省親時點綴之用。
因此平時園子裡的小姐和寶玉一般不會進去燒香,飲茶或者休息就更不可能了,因為大觀園中到處都有飲茶、休息的地方。
妙玉是出家人,加上生性怪癖,平時不愛與人交往,很難表現她的個性;而又不能脫離大觀園這個環境,專門用許多筆墨來寫妙玉。
曹雪芹通過賈府地位最高而又年邁的賈母帶劉姥姥進栊翠庵休息一會,真是高明極了。
小說寫道:賈母等人飲酒聽樂之後,薛姨媽建議出去散散心,正好賈母也想散心,于是就“帶着劉姥姥散(心解)悶”。
賈母與劉姥姥等在“山前樹下盤桓了半晌”,親自為她講解這是什麼樹,什麼石,什麼花。
顯然是賈母有點累了,而且要帶劉姥姥見識見識,這才來到栊翠庵休息和飲茶的。
若是平時絕不可能這麼多人同時進庵飲茶。
所以看得出來,曹雪芹安排情節不但考慮其必要性,而且非常注意它的合理性,符合情節邏輯。
而妙玉性格的閃光恰恰就由飲茶而出。
其中有三點尤其值得注意。
曹雪芹特别點出,這一切都是通過寶玉的眼睛來寫的。
妙玉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杯子,寫出了她這個帶發修行的出家人并沒有真正做到佛法平等。
這是一。
二呢,當妙玉手下的道婆收了劉姥姥喝過的杯子,妙玉就讓她放在外面。
寶玉建議她給劉姥姥,賣了可以度日。
妙玉說:“幸而那杯子是我沒有吃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