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婆謂“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薩,專管照耀陰暗邪祟”,“這海燈便是菩薩現身法像,晝夜不敢息的”。
[鑒賞]
在這首謎詩中,作者雖然借用了一些佛教語,如“色相”、“性”等等,但其用意顯然并不在于勸人信佛,也不過是預示惜春的歸宿而已。
從她同樣被歸于“薄命司”之列并在判詞中說她“可憐”來看,“性中自有大光明”之說,至多也隻是拟寫惜春将來前途絕望時自身的念頭。
難怪站在維護那大家庭利益的立場上的脂硯齋在讀此謎時,聯想到曹雪芹後半部原稿中所寫的惜春為尼的悲慘結局,禁不住歎息道:“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豈不悲夫!”(庚辰本)實際上,她确是沉入了一點“光明”也見不到的“黑海”。
其八(薛寶钗)
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裡總無緣。
曉籌不用雞人報,五夜無煩侍女添。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複年年。
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
——更香
[注釋]
從早期脂本都止于惜春之謎、畸笏叟特記下這首詩并批明“此回未補成而芹逝矣”等情況來看,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生前在《紅樓夢》稿中的絕筆。
後來,有人續補了寶玉、寶钗兩首謎詩,就把這一首改屬于林黛玉了。
更香,是一種可用以計時的香。
夜間打更報時者燃此香以定時,或一支為一更,或視香上的記号以定更數。
1.“朝罷”句——杜甫《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朝罷香煙攜滿袖”。
說早朝回來衣袖上尚有宮中的爐香味。
現在稍加改動,說“兩袖煙”,是隐藏謎底“香”字。
“兩袖煙”,等于說兩袖風、兩手空。
設問“誰攜”,對杜詩作了翻新。
謎外寓有榮華過後一無所得的意思。
2.“琴邊”句——承上句,解說這是什麼香,用排除法。
香有多種,與琴、棋、書、畫為伴的是鼎爐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則有熏爐、熏籠(古時豪門尚巧制“被中香爐”,見《西京雜記》),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說與這些“無緣”。
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無所得的含義。
“琴邊衾裡”說夫妻關系。
以夜裡同寝、白天彈琴表示親近和樂。
《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程高本“總”作“兩”。
3.“曉籌”句——這一聯正面說更香的特點。
曉籌,早晨的時刻。
籌,指古代計時報時用的竹籌。
雞人,古代宮中掌管時間的衛士。
宮中例不畜雞,有夜間不睡的專職衛士頭戴“绛帻”(象征雄雞雞冠的紅布頭巾)候在宮門外,到了雞叫的時候向宮中報曉。
唐代詩人王維《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绛帻雞人報曉籌”。
後來李商隐反其意說“無複雞人報曉籌”,用以諷刺死于馬嵬坡的楊貴妃。
曹雪芹再翻新意,改“無複”為“不用”,用來說計時的更香,恰到好處。
4.五夜——即五更。
古代計時,将一夜時間五等分,叫五夜、五更或五鼓。
爐香要加添香料,更香隻要點上就是了。
這句用了“無煩”二字,又翻了唐人李颀《送司勳盧員外》詩“侍女新添五夜香”的案。
上下兩句的寓意都是說人因愁緒而通宵失眠。
5.焦首——香是從頭上點燃的,所以說焦首。
喻人的苦惱。
俗語所謂焦頭爛額。
6.煎心——棒香有心,盤香由外往内燒,所以說煎心。
佛家有“心香”(意為虔誠)之語。
又香有制成篆文“心”字形狀的,叫心字香。
煎心,喻人的内心受煎熬。
7.“光陰”二句——更香同風雨陰晴的變化無關,卻随着時間的消逝,不斷地消耗着自。
荏苒(rěnrǎn忍染),時光漸漸過去。
須當,應當。
就寄寓來說,上句是紅顔漸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則說雖世事變幻莫測,而自己卻已心灰意冷,隻是聽之任之罷了。
[鑒賞]
細細體會謎語字裡行間的隐義,就不難看出,這是作者借以暗示薛寶钗的結局。
她在丈夫出家為僧後,将過着冷落孤凄、終生愁恨的孀居生活。
後來續補者将這首詩謎的所有權給了林黛玉,大概以為寶钗既與寶玉結了親,就不應說“琴邊衾裡總無緣”,倒不如用以指黛玉更像。
其實,作者本意是指終至于“金玉成空”。
黛玉病魔纏身,又多愁善感,中間兩聯似乎也用得上(仔細推敲起來當然有問題,如“日日複年年”,非三兩年之謂,而是漫長的歲月)。
黛玉短命夭折,當然應惜華年,所以與“光陰”句也可适合。
至于末句,既有“風雨陰晴”、“變遷”等字眼可表示變故,隻要不執着于一個“任”字,倒也含混得過去。
在原稿殘缺、又不能苛求續補者也具備曹雪芹同等才情的情況下,把這首做得很巧妙的謎詩歸屬于聰明靈巧的林黛玉,隻要勉強可解,也并沒有什麼不好,是符合一般讀者心意的。
但作為研究作者本意來說,知道它原非黛玉之謎倒有必要,它至少再一次證明寶钗最後并沒有獲得什麼精神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