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詠白海棠(第三十七回)

首頁
    [說明] 這是大觀園衆姊妺結成“海棠詩社”後首次吟詠。

    李纨被大家推為社長,負責評詩,迎春限韻,惜春監場。

    詩成後,大家認為黛玉的最好,李纨卻評寶钗為第一,探春表示贊同,寶玉則為黛玉不平。

    第二天史湘雲到來,又和了兩首,衆人看了稱贊不已。

     其一(賈探春) 斜陽寒草帶重門,苔翠盈鋪雨後盆。

     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鼻易銷魂。

     芳心一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詠黃昏。

     [注釋]1.寒草——秋草。

    2.苔翠——青翠的苔色。

    3.“玉是”二句——以玉和冰雪喻白色的花。

    蘇轼《松風亭下梅花盛開,又韻》詩:“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

    ”同時,這又是以花拟人,把它比作仙女,因為《莊子.逍遙遊》曾說美麗的神人“肌膚若冰雪”。

    銷魂,使人迷戀陶醉。

    4.倩影——美好的身姿。

    月有痕——月有影。

    這裡的“痕”不是淚痕。

    李商隐《杏花》詩:“援少風多力,牆高月有痕。

    ”全句說:深夜的月亮照出了白海棠美麗的身影。

    5.“莫道”二句——不要說白衣仙女會升天飛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黃昏中吟詠呢。

    缟(音搞),古時一種白色的絲織品。

    這裡指白衣。

    以“缟仙”說花,承前“雪為肌鼻”來。

    道家稱成仙或飛升叫“羽化”,意思是如化為飛鳥,可以上天。

    末句用唐代劉兼《海棠花》詩意:“良宵更有多情處,月下芬芳伴醉吟。

    ”其二(薛寶钗)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宜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注釋]1.手甕——可提攜的盛水的陶器。

    2.“胭脂”二句——詩的一種修辭句法,意即秋階旁有洗去胭脂的倩影,露砌邊招來冰雪的精魂。

    洗出,洗掉所塗抹的而顯出本色。

    露砌,帶着露水的階台邊沿。

    北宋詩人梅堯臣《蜀州海棠》詩:“醉看春雨洗胭脂”。

    3.“愁多”句——花兒愁多怎能沒有痕迹。

    就玉說“痕”是瘢痕,以人拟“痕”是淚痕,其實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樣子。

    4.“欲償”句——白帝,西方之神,管轄秋事。

    秋天叫素秋、清秋,因為它天高氣清,明淨無垢,所以說花兒報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也應使自身保持清潔,亦就海棠色白而言。

    5.婷婷——美好的樣子。

    其三(賈寶玉)秋容淺淡映重門,七節攢成雪滿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

    曉風不散愁千點,宿雨還添淚一痕。

    獨倚畫欄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黃昏。

    [注釋]1.秋容——指花的容貌。

    2.攢——簇聚。

    “七節攢成”是說花在枝上層層而生,開得很繁。

    雪,喻花。

    3.出浴太真——楊貴妃,字玉環,号太真,為唐玄宗所寵,曾賜浴華清池。

    白居易《長恨歌》中寫到她膚如“凝脂”、“嬌無力”,所以借以說海棠花,又兼以玄宗在沉香亭召貴妃事為出典。

    玄宗曾笑其“鬓亂钗橫,不能再拜”的醉态說:“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見宋人釋惠洪《冷齋夜話》。

    4.捧心西子——參見《贊林黛玉》注。

    宋人賦海棠詞中時有以楊妃、西施并舉的,如辛棄疾《賀新郎》、馬莊父《水龍吟》等皆是。

    5.愁千點——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點”。

    6.宿雨——經夜之雨。

    7.獨倚畫欄——指花。

    參見寶玉《怡紅快綠》詩注。

    8.清砧怨笛——砧,搗衣石。

    古時常秋夜搗衣,詩詞中多借以寫婦女思念丈夫的愁怨。

    怨笛也與悲感有關。

    其四(林黛玉)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缟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注釋]1.湘簾——湘竹制成的門簾。

    這句說看花人,“半卷”、“半掩”與末聯的嬌羞倦态相呼應。

    2.“碾冰”句——因花的高潔白淨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該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潔來側面烘染。

    3.“偷來”二句——意即白淨如同梨花,風韻可比梅花。

    但說得巧妙别緻。

    宋代盧梅坡《雪梅》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輕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蓮花一線香”的詩句,可能都為這一聯所借鑒。

    4.月窟——月中仙境。

    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

    袂,衣袖,亦指代衣服。

    蘇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詩說:“月黑林間逢缟袂”。

    這裡借喻白海棠,并改“逢”為“縫”,另藏深意。

    白海棠和韻二首(史湘雲)其一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愛冷,非關倩女欲離魂。

    秋陰捧出何方雪?雨漬添來隔宿痕。

    卻喜詩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其二蘅芷階通蘿薜門,也宜牆角也宜盆。

    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

    玉燭滴幹風裡淚,晶簾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訴,無那虛廊月色昏。

    [注釋]1.都門——本指都城中的裡門,後通稱京都為都門。

    這裡即是通稱,因小說中大觀園在“帝城西”。

    2.藍田——縣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