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菊花詩(第三十八回)

首頁
    [說明] 菊花詩十二題,詠物兼賦事。

    題目編排序列,憑作詩者挑選。

    限用七律,不限韻腳。

    詩作皆署“雅号”,即:“蘅蕪君”(寶钗)、“怡紅公子”(寶玉)、枕霞舊友”(湘雲)、“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探春)。

     憶菊(蘅蕪君) 怅望西風抱悶思,蓼紅葦白斷腸時。

     空籬舊圃秋無迹,冷月清霜夢有知。

     念念心随歸雁遠,寥寥坐聽晚砧遲。

     誰憐我為黃花瘦,慰語重陽會有期。

     [注釋] 1.蓼——水蓼,花小色紅,聚集成穗狀。

    葦——蘆葦,花白。

    蓼紅葦白時菊尚末開。

    詩中以菊拟所“憶”之人,所以說“抱悶思”、“斷腸”。

     2.舊圃——去年的花圃。

    秋無迹——即花無迹,修辭說法。

     3.夢有知——謂唯有夢中能見,亦為寫“憶”。

     4.“念念”句——意謂秋雁北歸南飛,勾起自己無限想念之情。

    因傳說雁能帶書傳訊。

     5.寥寥——寂寞空虛的樣子。

    砧——與興秋思有關,參見寶玉《詠白海棠》詩注。

    遲——不盡。

     6.為黃花瘦——黃花,菊花。

    語借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寫自己孀居愁緒的《醉花陰》詞“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用意有所不同。

     7.重陽——陰曆九月初九。

    古人以九為陽數,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亦稱重九。

    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之時,有登高賞菊的習俗,所以說是相會之期。

     訪菊(怡紅公子) 閑趁霜晴試一遊,酒杯藥盞莫淹留。

     霜前月下誰家種?檻外籬邊何處秋? 蠟屐遠來情得得,冷吟不盡興悠悠。

     黃花若解憐詩客,休負今朝挂杖頭。

     [注釋] 1.淹留——滞留住。

    這句說,不必為了飲酒或身體病弱而留在家中。

     2.何處秋——即何處花,修辭說法。

    “誰家”、“何處”都為了寫“訪”。

     3.蠟屐——木底鞋。

    古人制屐上蠟。

    語用《世說新語》阮禹“自吹火蠟屐”事。

    表示曠怡閑适。

    又古代有閑階級多着木屐遊山玩水。

    得得,特地,唐時方言。

     4.冷吟——在寒秋季節吟詠。

     5.解——懂得,能夠。

     6.“休負”句——不要辜負我今天的乘興遊訪。

    挂杖頭,語用《世說新語》阮修“以百錢挂杖頭,至店,便獨醉酣暢”事。

    這裡取其興緻很高的意思。

    又重陽有飲菊花酒的習俗。

     種菊(怡紅公子) 攜鋤秋圃自移來,籬畔庭前處處栽。

     昨夜不期經雨活,今朝猶喜帶霜開。

     冷吟秋色詩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護惜,好和井徑絕塵埃。

     [注釋] 1.移來——指把菊苗移來。

     2.不期——未曾料想到。

     3.秋色——指菊。

     4.酹——灑酒于地表示祭奠。

    這裡隻是對着菊花舉杯飲酒的意思,與吟詩一樣,都表示興緻高。

    寒香,指菊。

    下一首“清冷香”意同。

    《花史》:“菊為冷香。

    ” 5.泉溉泥封——用水澆灌,用土封培,是種菊的技術。

     6.好和——須和。

    井徑——田間小路,泛指偏僻小徑。

    這句意思是說讓菊花跟它所在的小路一起都與塵世的喧鬧隔絕。

     對菊(枕霞舊友) 别圃移來貴比金,一叢淺淡一叢深。

     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數去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負,相對原宜惜寸陰。

     [注釋] 1.科頭——不戴帽子叫科頭。

    這裡借用來說不拘禮法的樣子,與下聯“傲世”關合,取意于唐代詩人王維《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詩:“科頭箕踞(抱膝而坐)長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 2.傲世——菊不畏風霜,冒寒開放,有“傲霜枝”之稱。

     3.知音——知己朋友。

    典出鐘子期聽伯牙彈琴能知其心意的故事。

    見《列子.湯問》。

     4.荏苒——參見林黛玉燈謎詩注。

     供菊(枕霞舊友) 彈琴酌酒喜堪俦,幾案婷婷點綴幽。

     隔坐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一枝秋。

     霜清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遊。

     傲世也因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

     [注釋] 1.供菊——将菊花插在瓶中,放在房間裡供觀賞。

     2.喜堪俦——高興菊花能作伴。

     3.“幾案”句——即“婷婷點綴幾案幽”。

    婷婷,指菊枝樣子好看。

    幽,說因菊而環境顯得幽雅。

     4.“隔坐”句——即一座之隔而聞到菊花的香氣。

    三徑露,指菊,修辭說法(與下句“一枝秋”相對),用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意。

    “三徑”原出處參見前清客《蘭風蕙露》對聯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