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注釋]
1.秋情——即中間兩聯所問到的那種思想情懷。
因“衆莫知”而唯有菊可認作知己,故問之。
2.喃喃——不停地低聲說話。
負手——把兩手交放在背後,是有所思的樣子。
扣——詢問。
東籬——指代菊,見前詩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
标,标格。
偕——同……一起。
4.為底——為什麼這樣。
底,何。
5.虱——蟋蟀。
可——是不是。
雁、虱、菊都是拟人寫法。
6.解語——能說話。
在這裡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說話的話。
語出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把貴妃比作“解語花”事。
簪菊(蕉下客)
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
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
[注釋]
1.簪菊——插菊花于頭上,古時風俗。
《幹淳歲時記》:“都人九月九日,飲新酒,泛萸簪菊。
”又史正志《菊譜》叙曰:“唐輩下歲時記:九月宮掖間,争插菊花,民俗尤甚。
杜牧詩曰:‘黃花插滿頭’。
”
2.鏡中妝——指簪、钗一類首飾,女子對鏡梳妝時插于發間。
這句說以菊插頭,不要錯認作是珠花。
因男子也簪菊,并非為了打扮。
3.“長安”句——疑指唐代詩人杜牧,他是京兆(長安)人。
其《九日齊山登高》詩有“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将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歎落晖”等句,與本詩中多以插菊、飲酒事并提相合。
但“公子”“花癖”之稱,總無可征,或是泛說京都風氣。
4.彭澤先生——指陶淵明。
參見前注。
陶除愛菊外,也喜酒,任彭澤令時“公田悉令吏種秫(高粱),曰:‘吾嘗得醉于酒足矣!”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萬錢于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
”又自釀酒,“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複着之。
”(南朝蕭統《陶淵明傳》)所以稱“酒狂”。
5.三徑露——指代菊。
因說“露”所以用“冷沾”,這兩句都形容簪菊。
6.葛巾——用葛布做的頭巾。
暗與陶潛“葛巾漉酒”事相關。
九秋霜——指代菊。
九秋,即秋天,意謂秋季九十日。
秋稱三秋,亦稱九秋。
7.“高情”二句——意思說,時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種高尚的情操,那就讓他們在路上見了插花醉酒的樣子而拍手取笑吧。
李白《襄陽歌》:“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争唱白銅鞮。
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
”陸遊《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詩“兒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黃花插滿頭。
”這裡兼取兩者意化用之。
菊影(枕霞舊友)
秋光疊疊複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
窗隔疏燈描遠近,籬篩破月鎖玲珑。
寒芳留照魂應駐,霜印傳神夢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憑誰醉眼認朦胧。
[注釋]
1.秋光——指菊影。
潛度偷移——說菊花随着日光西斜而影子在不知不覺地移動。
2.“窗隔”句——意思是隔着窗子透出稀疏的燈光,在地上描下了濃淡不同的遠近菊影。
3.“籬篩”句——竹籬好比篩子,透過月光的碎片,就像把明淨精巧的菊花姿影封鎖在裡面。
玲珑,空明的樣子,又常形容雕镂精巧。
4.寒芳——指菊。
留照——留下肖像,即留下影子。
魂應駐——花魂應該也留在菊影之中,說菊影能傳神。
5.霜印——指菊影。
夢也空——影雖能傳花之神,但畢竟是虛像,“夢也空”就是虛像的修辭說法。
上句從花到影,這句從影到花,說法相反相成。
6.暗香——指菊,因寫月夜花影,所以用“暗”。
休踏碎——正點出“菊影”,影在地上,因珍惜,所以不願踩它。
程高本這三個字作“踏碎處”,句不可通,既已“踏碎”(影豈能踏碎?),怎麼還說“珍重”呢?今從脂本。
7.“憑誰”句——賞菊與飲酒相關,已見前詩注。
影子本來朦胧,加之醉眼迷離,看去就更模糊難以辨認了。
菊夢(潇湘妃子)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斷,驚回故故惱虱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注釋]
1.秋酣一覺清——秋菊酣睡,夢境清幽。
2.“和雲”句——唐代張贲以“和霜伴月”寫菊,今換一字,以寫菊花夢魂高飛;以“不分明”說夢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說夢魂翩跹,彷佛成仙,但并非是羨慕莊子變作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