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吟月三首(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

首頁
[說明]

    香菱跟黛玉學做詩,第一首寫得不好,第二首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她不肯罷休,日夜苦吟,夢裡也在做詩,第三首終于得到了衆人的好評。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挂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注釋]

    1.月挂——“挂”,庚辰本作“桂”,王評本改作“到”,今從戚序本。中天——天中央。

    2.皎皎——潔白明淨。

    3.助興常思玩——常思玩月以助詩興。玩,賞。

    4.野客——山野之人,多指貧居不仕或對現實不滿者,所以說“添愁”。

    5.翡翠、珍珠——為求措詞華麗給樓和簾加上的飾詞。玉鏡、冰盤——喻月。

    6.銀燭——銀白色的蠟燭。

    7.晴彩——晴空中月亮的光彩。

    其二

    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幹。

    隻疑殘粉塗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迹絕,餘容猶可隔簾看。

    [注釋]

    1.香欲染——形容香氣之濃。詩詞中多寫月夜梅花,所以用梅烘染月。

    2.柳帶——柳枝。

    3.殘粉塗金砌——階台邊沿塗上了一層淡淡的白粉。古代以“金粉樓台”稱華麗建築。粉,指金粉,即鉛粉。殘,言其淡薄。金砌之“金”即因塗飾金粉而言。

    4.恍若——依稀彷佛,好象。

    5.餘容——指将要西沉的月亮。拟人說法。

    其三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裡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注釋]

    1.精華——月亮的光華。這句說雲霧遮不住月亮。

    2.影——指月的形。娟娟——美好。魄——指月的質,月稱桂魄。

    3.“一片”二句——詩的修辭句法。說秋閨怨女愁思不寐,直至五更雞唱、殘月西斜。所謂“誰憐明月夜,腸斷聽秋砧?”砧,搗衣石。參見《憶菊》等詩注。

    4.“綠蓑”二句——上句即“野客添愁”意,下句說少婦望月感懷。綠蓑,防雨的蓑衣,古用草編,故言“綠”,今多用棕,指代“野客”。笛聲,月夜聞之尤悲,小說中曾寫到。紅袖,指代女子。

    5.“博得”二句——意思是對月傷懷的人們應引得月裡嫦娥的同情,而使她感歎命運之神為何不使人們能永遠團圓呢?月亮本身也要虧缺,嫦娥自己也寂寞,反憐人們之不幸,是詩意所在。今程高本“借問”作“自問”,則以嫦娥為主宰,意有不同。又“團圓”程高本作“團圞”,就月而說,義同,但與人事相關,應用“團圓”。不以詞害義,今仍從脂本,以存原貌。

    [鑒賞]

    香菱從“慣養嬌生”的“鄉宦”之家,先淪為家仆,後作了薛蟠的侍妾。她在大觀園裡的地位低于小姐而高于丫頭。她渴望能過上層社會的精神生活,這完全可以從她所處的環境地位來找出她的思想根源。但作者對這個人物完全是持同情态度的。

    在香菱學詩的情節中,作者還把自己的詩論和作詩的體會故事化了。

    香菱第一首詩寫得很幼稚,用語毫無含蓄,又打不開思路,隻好堆砌詞藻,湊泊成句。頭尾兩聯二十八個字,隻說得個“月亮很亮”,内容十分空洞。黛玉說“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要她“隻管放開膽子去做”。

    第二首詩已寫得不那末笨拙,能以花香、夜露來烘托,膽子也放開了,但卻“過于穿望了”,也就是說過多地喜歡拉别的東西來比附。香菱想脫開前一首老形容月亮本身的束縛,結果“句句倒像是月色”。可見,對“放開膽子去做”的話的理解還很表面。詠物詩倘不能“寄情寓興”就沒有什麼意思。

    香菱在學習中經過幾次挫折,找到了門徑,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樣。首句起得很有勢頭,恰似一輪皓月破雲而出,精華難掩,将自已才華終難埋沒、學詩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傳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寫照:顧影自憐,吐露了自已精神上的寂寞。颔聯用修辭上的特殊句式抒發内心幽怨,筆法老練。頸聯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為末聯已作好了層層鋪墊。結句的感喟本是作詩者自己的,偏推給處境同樣寂寞的嫦娥,詩意曲折,又緊扣詠月詩題;“團圓”二字将月與人合詠,自然雙關,餘韻悠長。所以衆人看了都稱贊說:“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小說還借俗語作結:“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作者的用意十分清楚。

    作者仿效初學者的筆調,揣摹他們習作中易犯的通病以及他們在學習中逐步摸索前進的過程,把不同階段的成績一一真實地再現出來,使這些詩歌成為小說描寫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份,在藝術上是成功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