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懷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
喧阗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内遊。
[注釋]
1.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岡巒壁立,上镌“赤壁”二字。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孫權與劉備聯軍用火攻大破曹操軍于此。
沉埋水不流——言曹軍傷亡重大,折戟沉屍于江中,而江水為之阻塞不流。
2.“徒留”句——戰艦上插幟,上書将帥姓氏,兵敗後,空見船上旗号而已。
3.喧阗——聲音大而雜。
一炬——一把火。
指三江口周瑜縱火。
交趾懷古
銅鑄金镛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
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
[注釋]
1.交趾——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侵占瓯貉後所置的郡。
公元前一一一年,漢并南越後受漢統治。
公元四十年,當地雒民在征側、征貳領導下起而反抗漢朝統治,遭馬援鎮壓。
三世紀以後轄境逐漸縮小。
公元五八九年廢。
2.“銅鑄”句——金镛,銅鑄成的大鐘。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收兵器鑄金鐘和銅人。
這裡借指馬援建立了戰功。
“銅鑄金镛”,程高本改作“銅柱金城”以切合“交趾”之題,但從寓意說不能改(說詳本詩“備考”),故仍從脂本。
程高本改文所依據的史實是:銅柱,東漢光武帝時,交趾郡女子征側、征貳姊妺為反抗漢官吏蘇定的暴虐,起而反抗,得到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俚人的群起響應,攻克六十五城,自立為王。
建武十八年(公元四二年),劉秀派遣馬援率漢兵八千人合交趾兵共二萬餘人前往鎮壓,擊敗了起義軍,征氏姊妺在作戰中壯烈犧牲。
馬援便在交趾立兩根銅柱為标志,作為漢朝的邊界。
金城,西漢始元六年(公元前八一年)所置郡名,轄境相當于今甘肅西南、青海東部一帶。
郡之西南為我國少數民族羌族所居。
漢光武帝時,羌兵反漢人金城,建武十一年(公元三五年),馬援率軍擊破羌兵,把七千羌人遷徙到三輔。
振紀綱,所謂振興國家力量,整頓法紀王綱。
3.海外——古代泛稱漢政權統治區域之外的四鄰為海外。
戎羌——羌族又稱西戎。
4.馬援——(公元前14-49)漢将,字文淵,大畜牧主出身,王莽末為漢中太守,後依附割據隴西的隗嚣,繼歸東漢光武帝劉秀,參加攻滅隗嚣、平定涼州的戰争。
曾于金城擊敗先零羌兵,鎮壓交趾起義。
封伏波将軍、新息侯。
後進擊西南武陵少數民族時病死軍中。
5.“鐵笛”句——這是連着上一句說的,意思是論勞苦功高當數馬援,有笛曲可征其事迹,用不着去說漢初的張良。
有謂張良曾吹笛作楚聲,亂項羽軍心于垓下,此實出好事者附會。
馬援鎮壓了交趾後,聞劉尚進擊武陵五溪西南夷軍敗安沒,向劉秀請戰。
帝憐其老,馬援說自己尚能披甲上馬,并當場試騎。
劉秀稱贊說“矍铄哉,是翁也!”(精神真好啊,這老頭子!)結果他在南征途中病死,留存其詩《武溪深行》一首,寫武溪毒淫,征途艱險,“鐵笛”所吹之曲即指此。
崔豹《古今注》:“《武溪深》,馬援南征時作。
門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
”子房,漢初張良的字。
張良為劉邦建立統一的漢帝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劉邦曾稱贊他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所以舉以比馬援。
鐘山懷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诏出凡塵。
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
[注釋]
1.鐘山——亦稱鐘阜、北山,即今南京市東北的紫金山。
宋代張敦頤《六朝事迹編類》:“〔劉宋〕文帝為築室于鐘山西岩下,謂之招隐館。
至齊周颙亦于鐘山西立隐舍,休沐(假日)則歸。
後颙出為海鹽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移文是官府文書的一種,曉喻對方移風易俗,故名)以譏之。
”詩即寫其事。
周颙,字彥倫,汝南(今河南汝南縣境)人,《南齊書》中有其傳。
考史傳所載,颙曾為剡令、山陰縣令,而未嘗為海鹽縣令,一生仕宦不絕,并沒有隐而複出的事,其立隐舍于鐘山,系在京任職時供假日休憩之用。
孔稚珪所作乃寓言體遊戲文章,假設山靈口吻斥責周颙,以諷刺隐士貪圖官祿的虛僞情态,未必都有事實根據。
2.“名利”句——你何嘗存有什麼名利觀念。
汝,你。
程高本作“女”,二字相通。
這句說周颙隐居鐘山,語帶嘲諷。
3.無端——平白無故,也是譏語。
被诏——指奉命出為海鹽縣令。
出凡塵——離開隐舍,出來到塵世上做官。
4.牽連——指世俗的種種牽挂、連累。
5.嘲笑頻——曆來嘲笑隐士“身在江海上,心居魏阙之下”者甚多,不獨孔稚珪之譏諷周颙。
淮陰懷古
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位定蓋棺時。
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注釋]
1.淮陰——秦代所置的縣,即今江蘇省清江市,故城在其東南。
劉邦封韓信為淮陰侯于此。
韓信(?-前196),淮陰人,初屬項羽,後歸劉邦,被任為大将,封為齊王,徙為楚王,又降為淮陰侯。
在楚漢戰争中破趙、平齊、擊楚,戰績頗著。
但後來他鬧